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文版
  English Version
  ISSN 2096-9228(online)
ISSN 1008-8830(print)
CN 43-1301/R
 
 
2017年 19卷 11期
刊出日期 2017-11-25

论著·临床研究
消息
论著·实验研究
综述
论著·临床研究
1129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迟发型败血症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赵小朋, 周伟, 李旭芳, 宋燕燕, 张庭艳, 梁红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迟发型败血症(LOS)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NICU的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LOS分为两组:LOS组和无LOS组。回顾性分析LOS的发生率、病死率、常见病原菌及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的226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117例(51.8%)发生了LOS,其中45例为确诊LOS,72例为临床诊断LOS。LOS组患儿病死率为13.7%(16/117),明显高于无LOS组(5/10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共培养出51株病原菌,其中32株(63%)为革兰阴性细菌,16株(31%)为革兰阳性细菌,3株(6%)为真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小于胎龄儿、肠外营养持续时间、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机械通气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分别为:0.84、1.59、1.34、3.11、4.55,均P < 0.05)。结论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LOS常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细菌。胎龄低、肠外营养持续时间长、小于胎龄儿、PICC或机械通气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的发生危险可能增加。

2017 Vol. 19 (11): 1129-1133 [摘要] ( 3102 ) [HTML 1KB] [PDF 952KB] ( 1043 )
1134 早产儿出生时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呼吸窘迫综合征关系分析
余仁强, 陈道桢, 郝小清, 蒋世宏, 方广东, 周勤

目的 研究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关系。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新生儿病房住院的符合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早产儿112例分为RDS组(n=72)和对照组(n=40)。收集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分娩方式、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以及母妊娠期糖尿病和产前激素使用情况。采集患儿的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5(OH)D水平与RDS发生的关系。结果 RDS组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新生儿窒息及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窒息(OR=2.633,95%CI:1.139~6.085)、维生素D缺乏(OR=4.064,95%CI:1.625~10.165)是导致早产儿RDS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RDS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母孕期合理补充维生素D可能降低早产儿RDS发病率。

2017 Vol. 19 (11): 1134-1137 [摘要] ( 3105 ) [HTML 1KB] [PDF 920KB] ( 894 )
1138 镇痛镇静策略在PICU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
蔡小芳, 张芙蓉, 张隆, 孙继民, 李文斌

目的 探讨不同镇静、镇痛策略对机械通气患儿的辅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80例进行机械通气且需镇静镇痛治疗的危重患儿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40例)和瑞芬太尼+咪达唑仑组(40例),采用Ramsay及FLACC量表评估镇静、镇痛效果,记录治疗期间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动态变化、脏器功能指标、瑞芬太尼及咪达唑仑应用总量、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及费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2组患儿均能达到满意镇痛镇静效果。与咪达唑仑组比较,瑞芬太尼+咪达唑仑组达到镇静镇痛效果所需时间更短,Ramsay评估3~4级所占百分比增高,咪达唑仑用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儿治疗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自主呼吸频率均降低,但瑞芬太尼+咪达唑仑组在用药后3~24 h的心率、3~12 h的平均动脉压和自主呼吸频率下降更明显(P < 0.05)。与咪达唑仑组比较,瑞芬太尼+咪达唑仑组患儿用药后的6 h和12 h呼吸机潮气量及经皮氧饱和度均明显增高,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瑞芬太尼+咪达唑仑组停药至苏醒的时间、拔管时间、机械通气以及PICU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P < 0.05)。2组患儿PICU住院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用药前后肝肾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空腹血糖比镇静前明显降低(P < 0.05)。结论 PICU机械通气患儿采用瑞芬太尼+咪达唑仑治疗方案能迅速达到镇痛、镇静目标,改善通气效果,减少镇静剂用量,耐受性良好。

2017 Vol. 19 (11): 1138-1144 [摘要] ( 2614 ) [HTML 1KB] [PDF 1183KB] ( 800 )
1145 二产新生儿近期临床结局—单中心队列研究
杨爱娟, 程可萍, 马晓路, 杜立中

目的 探讨第二产次的新生儿的近期临床结局,为生育政策改变后围产期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5年6月至2016年4月在浙江省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及其新生儿进行队列研究,根据产次分为一产组和二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近期临床结局。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生儿共4 091例,其中一产组2 023例,二产组2 068例。二产组孕母年龄多在26~34岁(57.16%),35岁以上者占16.49%。二产组新生儿剖宫产出生率高于一产组(42.55% vs 25.06%,P < 0.05)。二产组住院新生儿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8.6% vs 3.4%)及新生儿湿肺(7.2% vs 2.6%)在新生儿疾病构成比中的比例高于一产组(P < 0.05)。结论 高龄产妇不是当前生育二孩的主要人群。二产新生儿剖宫产出生率较一产新生儿高,这可能是导致二产住院新生儿中NRDS和新生儿湿肺等呼吸系统疾病占比较高的原因之一。

2017 Vol. 19 (11): 1145-1149 [摘要] ( 2469 ) [HTML 1KB] [PDF 996KB] ( 613 )
1150 10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新生儿的基因诊断
谭建强, 陈大宇, 李哲涛, 严提珍, 黄际卫, 蔡稔

目的 对新生儿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基因突变谱进行分析,为PCD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进行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的34 167份滤纸干血片进行血酰基肉碱谱分析,对其中游离肉碱(C0)低于10 μmol/L的新生儿及父母行SLC22A5基因测序。结果 酰基肉碱谱筛查C0低于10 μmol/L的新生儿10例,患儿母亲游离肉碱均未见降低,10例患儿的SLC22A5基因测序检测到10种20个突变位点,其中c.976C > T、c.919delG、c.517delC、c.338G > A未见报道,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高致病风险。结论 串联质谱技术结合SLC22A5基因测序有助于PCD早期诊断,新突变的发现丰富了SLC22A5基因突变谱。

2017 Vol. 19 (11): 1150-1154 [摘要] ( 2689 ) [HTML 1KB] [PDF 1097KB] ( 776 )
1155 1例Rubinstein-Taybi综合征的临床及CREBBP基因新突变分析
李媛, 何山, 朱鸿玲

患儿女,3岁8个月,出生身长、体重正常。生后喂养困难。身高、体重及头围均低于第3百分位,伴智力障碍,面容特别,表现为拱形粗眉、眼裂下斜、宽鼻梁,但无喙状鼻尖、宽大的拇指及脚趾,基本符合Rubinstein-Taybi综合征(RSTS)的临床表现。基因测序发现患儿CREBBP基因c.3779+1G > T杂合剪接位点突变,其父母该位点无变异,患儿明确诊断为RSTS。c.3779+1G > T在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中未见报道,为新的致病性突变。确诊后主要针对患儿语言及运动发育落后进行康复训练。目前患儿门诊随访3个月,尚未评估康复治疗疗效。

2017 Vol. 19 (11): 1155-1158 [摘要] ( 2771 ) [HTML 1KB] [PDF 1019KB] ( 919 )
1159 LHCGR基因突变(Asp578His)致家族性男性性早熟1例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
王敏, 李敏, 刘悦笙, 雷思敏, 肖延风

该文报道1例由LHCGR基因激活性杂合突变导致的家族性男性性早熟(FMPP)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患儿为男性,婴儿时期出现了外生殖器增长过快、生长加速,伴阴毛及阴茎勃起,结合患儿性征检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血清睾酮检测及骨龄检查等结果,临床诊断为外周性性早熟。随后对患儿及其父母的性早熟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基因测序结果提示患儿黄体生成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LHCGR)基因第11外显子1732G > C突变,导致578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组氨酸,该突变是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且父母基因检测结果未见异常。联用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和抗雄激素制剂螺内酯治疗半年后,患儿症状得到控制。该研究结果扩展了LHCGR基因突变谱,为FMPP病因诊断及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分子依据。

2017 Vol. 19 (11): 1159-1164 [摘要] ( 2676 ) [HTML 1KB] [PDF 1190KB] ( 679 )
1165 抽动障碍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检测
李洪华, 王冰, 单玲, 王承芯, 贾飞勇

目的 了解抽动障碍(TD)患儿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T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诊断为TD的132例患儿为TD组,其中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8例,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患儿32例,暂时性抽动障碍患儿92例;另选取同期行体检的健康儿童144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儿童外周静脉血3 mL,留取血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根据血清25(OH)D水平, > 30 ng/mL为正常、10~30 ng/mL为不足、 < 10 ng/mL为缺乏。结果 TD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1);TD患儿血清25(OH)D不足或缺乏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1);暂时性抽动障碍患儿血清25(OH)D水平高于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P < 0.05)。结论 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可能是导致TD发病的因素之一;且维生素D水平高低可能与TD分型存在关联。

2017 Vol. 19 (11): 1165-1168 [摘要] ( 3421 ) [HTML 1KB] [PDF 982KB] ( 684 )
1169 阵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基因诊断
朱晓明, 龚育红, 卢思, 程首超, 姚宝珍

回顾性分析5例阵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患儿的临床表现,并利用高通量测序及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分析患者的基因突变。5例患者中4例男性、1例女性,发病年龄为6~9岁。均因突然的运动、转身、惊吓或者精神紧张等因素诱发,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肢体姿势异常、手足徐动、面部肌肉抽搐以及身体姿势异常等,无意识障碍。发作频率从每月3~5次到每天2~7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30 s。脑电图均未见异常。3例患者均有类似发作的家族史。高通量测序发现4例患者存在PKD致病基因富脯氨酸跨膜蛋白2(PRRT2)突变,其中2例为c.649_650insC(p.R217PfsX8)杂合突变,1例为c.436C > T(p.P146S)突变,1例为IVS2-1G > A剪接位点突变,c.436C > T与IVS2-1G > A是未见报道的新发突变。对于基因检测阴性的1例患者行基因芯片检测,发现16号染色体p11.2区域缺失,大小为0.55 M。5例患者予以低剂量卡马西平治疗,均有效。PKD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多种遗传学分析技术进行PRRT2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

2017 Vol. 19 (11): 1169-1173 [摘要] ( 2682 ) [HTML 1KB] [PDF 1194KB] ( 838 )
1174 软式支气管镜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王丽萍, 陈守平, 黄玉瑛, 秦芳芳, 欧文, 刘洪栋, 邓小芳, 娄磊, 陶静, 崔玉霞

目的 探讨软式支气管镜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0例因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包括重症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并肺不张/肺实变/局限性肺气肿、迁延性肺炎、咳喘原因待查、慢性咳嗽查因、喉喘鸣)接受软式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支气管镜检查发现,80例患儿均有支气管内膜炎症,其中分泌物严重雍塞气道28例。在支气管内膜炎症基础上合并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24例,另发现支气管异物3例。咳喘原因待查及喉喘鸣的患儿中,部分患儿存在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或支气管异物等病变。27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分泌物严重雍塞/栓塞气道26例;25例患儿(93%)在肺泡灌洗治疗后2周复查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完全或大部分复张。行支气管镜检查的80例患儿中,术中出现严重低氧血症3例,鼻出血1例,肺泡灌洗术中少量出血1例,支气管短暂性痉挛3例,术后发热5例,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软式支气管镜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是安全可靠的。重症/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建议早期行软式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治疗,可改善预后。反复咳喘及持续喉喘鸣患儿均建议积极行软式支气管镜检查,内镜直视下了解咽喉部及气道情况,避免误诊和漏诊。

2017 Vol. 19 (11): 1174-1179 [摘要] ( 3248 ) [HTML 1KB] [PDF 1215KB] ( 817 )
1180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耐药性与DNA载量和基因型的关系研究
张慧芬, 白海涛, 李基明, 谢辉, 王烨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MP耐药情况及其与DNA载量和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为MP肺炎的230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儿咽拭子标本,采用快速培养基培养药敏法测定9种常用抗菌药物对MP临床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患儿咽拭子MP-DNA载量;PCR测序检测MP 23S rRNA V区2063位基因型。结果 230例MP患儿中,86例2063位基因型为A(37.4%),134例为G(58.3%),8例为C(3.5%),2例为T(0.9%)。突变基因型(G+C+T)MP-DNA载量高于野生基因型(A)菌株(P < 0.05);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组MP-DNA载量高于非耐药组(P < 0.05)。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60%以上产生大环内酯类耐药的病例均检测出A2063G突变,喹诺酮类药物少见MP耐药(低于2%)。结论 23S rRNA V区2063位点发生基因突变可能导致MP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和DNA载量的变化,可作为MP治疗用药的选择依据。

2017 Vol. 19 (11): 1180-1184 [摘要] ( 3136 ) [HTML 1KB] [PDF 1097KB] ( 741 )
1185 吸入变应原sIgE在不同气道过敏性疾病儿童中的分布特征
朱康, 侯晓玲, 皇惠杰, 王亚如, 任亦欣, 倪鑫, 向莉

目的 了解不同气道过敏性疾病患儿吸入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slgE)的分布特征。方法 应用UniCAP250变应原定量IgE检测系统的荧光酶联免疫法,对256例3~14岁气道过敏疾病患儿测定9种常见吸入变应原的血清slgE。256例患儿按临床诊断分为:变应性鼻炎组(简称"鼻炎组",37例)、支气管哮喘组(简称"哮喘组",82例)和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组(简称"鼻炎并哮喘组",137例)。比较3组患儿9种吸入变应原阳性检出率的分布差异,并比较3组患儿变应原致敏级别和致敏种类数的差异。结果 哮喘组、鼻炎组和鼻炎并哮喘组患儿吸入变应原血清sIgE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7.3%(47/82)、86.5%(32/37)、82.5%(113/13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哮喘组、鼻炎组、鼻炎并哮喘组患儿常见变应原均依次为霉菌类(32.9%、54.1%、48.9%)、尘螨类(30.5%、45.9%、46.0%)、花粉类(26.8%、35.1%、32.8%)、宠物类(12.2%、27.0%、18.2%)、蟑螂(9.8%、5.4%、5.8%)。鼻炎组和鼻炎并哮喘组患儿霉菌混合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66)。3组患儿9种变应原的致敏级别和致敏种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或二者合并患儿前3位吸入变应原均依次是霉菌类、尘螨类、花粉类;与支气管哮喘相比,霉菌致敏可能与变应性鼻炎关系更密切;这3种常见气道过敏性疾病吸入变应原的致敏分布具有相似性。

2017 Vol. 19 (11): 1185-1190 [摘要] ( 2993 ) [HTML 1KB] [PDF 1237KB] ( 622 )
1191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分析及随访研究
薛超超, 梁亚峰, 潘国权, 李昌崇
目的 分析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436例BIC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206例患儿进行1.5~7年的预后随访,邀请部分家长完成Weiss功能缺陷量表以评价患儿远期的社会功能。结果 患儿发病年龄多在13~24月龄;发病时间多在9月至次年2月;惊厥主要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多在发病24 h内发作,每次持续时间多在5 min内,可有丛集性发作。206例患儿随访过程中,除1例仍有癎样放电,其余脑电图复查均恢复正常,所有患儿家属认为患儿智力正常,无明显性格改变。基于部分BICE患儿家长填写的Weiss功能缺陷量表显示,BICE患儿的远期社会功能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CE多发生于1~2岁婴幼儿,多表现为短暂的全面性发作,部分可表现为丛集性发作,但极少进展为癫癎,预后良好。
2017 Vol. 19 (11): 1191-1195 [摘要] ( 3437 ) [HTML 1KB] [PDF 1090KB] ( 603 )
1196 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合并急性肾损伤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段炼, 胡国潢, 蒋萌, 张成梁

目的 分析体外循环(CPB)手术后合并急性肾损伤(AKI)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临床资料,探讨有无改善预后的可调节因素。方法 针对小儿先心病CPB手术后48 h内发生AKI的11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8例中手术后48 h后死亡的18例。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术前的紫绀型心脏病所占比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风险评估共识评分均较高;术中CPB时间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采用全晶体液进行心肌保护的比例、术中平均血糖均较高;术后48 h内正性肌力药物分值(IS)、术后肌酐值、3级AKI所占比例、采用肾脏替代疗法进行治疗的比例、红细胞或其它血制品输注数量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死亡率随着术中平均血糖升高而增加,有线性关联(P < 0.05)。术中平均血糖 > 8.3 mmol/L的患儿累积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期均低于血糖 ≤ 8.3 mmol/L者(P < 0.05)。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CPB术后合并AKI患儿的术中血糖水平与预后相关,术中严格控制血糖上升对改善CPB术后AKI患儿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2017 Vol. 19 (11): 1196-1201 [摘要] ( 2257 ) [HTML 1KB] [PDF 1260KB] ( 666 )
消息
1195 《实用儿童脑病学》新书介绍

2017 Vol. 19 (11): 1195-1195 [摘要] ( 1192 ) [HTML 1KB] [PDF 738KB] ( 455 )
1218 2017年《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17 Vol. 19 (11): 1218-1218 [摘要] ( 1065 ) [HTML 1KB] [PDF 752KB] ( 491 )
论著·实验研究
120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新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Hot!
牟青杰, 赵月华, 程丹丹, 王海宇, 陈岚芬, 赵岩松, 王晓莉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新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并观察视网膜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为BMSC临床治疗OIR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72只7日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OIR组)与BMSC移植组(BMSC组)。体外培养BMSC,采用氧诱导法制成OIR模型,持续高氧5 d后,BMSC组行玻璃体内注射大鼠BMSC。移植后7 d,采用视网膜铺片法、苏木精-伊红染色(HE)法检测BMSC移植对OIR新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免疫组化法结合Western blot法观察BMSC对OIR新生大鼠视网膜HIF-1α及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视网膜铺片结果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血管排列整齐,而OIR组血管排列紊乱,可见大片无灌注区,BMSC组仅可见大血管稍迂曲,血管排列较规整,无灌注区明显减少;HE染色发现OIR组视网膜内界膜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及视网膜前新生血管细胞(Pre-RNC),BMSC组视网膜内界膜新生血管明显减少,且pre-RNC数显著少于OIR组(P < 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OIR组HIF-1α阳性与VEGF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而BMSC组HIF-1α阳性与VEGF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少于OIR组(P < 0.05)。Western blot结果示OIR组HIF-1α与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BMSC组HIF-1α与VEGF蛋白表达显著低于OIR组(P < 0.01)。结论 BMSC玻璃体内移植可减轻OIR新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HIF-1α及VEGF蛋白的表达有关。

2017 Vol. 19 (11): 1202-1207 [摘要] ( 2865 ) [HTML 1KB] [PDF 1453KB] ( 924 )
1208 冬凌草甲素通过下调Brg1表达抑制Jurkat细胞生长
叶珍珍, 薛飞龙, 丁文评, 孔祥, 沈伊娜

目的 探讨冬凌草甲素对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Jurkat细胞株,用不同浓度冬凌草甲素(0、1.25、2.5、5和10 μmol/L)作用Jurkat细胞不同时间(24、48、72 h),MTT实验观察细胞增殖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冬凌草甲素处理Jurkat细胞12 h后的细胞核形态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半定量法检测不同浓度冬凌草甲素作用Jurkat细胞24 h,以及5 μmol/L冬凌草甲素处理Jurkat细胞不同时间(0、2、6、12和24 h)后的Brg1、P53和C-myc蛋白表达。用siRNA沉默Jurkat细胞的Brg1,观察其对P53、C-myc蛋白表达以及对增殖的影响。结果 与无处理组相比,冬凌草甲素对Jurkat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P < 0.05),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荧光显微镜下发现,冬凌草甲素处理后的Jurkat细胞出现细胞核浓集、固缩等典型凋亡形态变化。与无处理组相比,5 μmol/L冬凌草甲素作用下,Jurkat细胞的Brg1和C-myc表达下降,而P53表达上升。siRNA沉默Jurkat细胞的Brg1后,P53表达升高,C-myc蛋白表达下降,细胞生长明显受抑(P < 0.05)。结论 冬凌草甲素对Jurkat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影响Brg1信号通路起作用。

2017 Vol. 19 (11): 1208-1212 [摘要] ( 2436 ) [HTML 1KB] [PDF 1312KB] ( 562 )
综述
1213 儿童Ph-lik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唐雪, 郭霞

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like ALL)是一组基因表达谱与费城染色体阳性ALL(Ph+ALL)相似的B-ALL(B-lineage ALL)亚群,涉及一系列细胞因子受体基因及激酶信号通路异常活化的相关基因改变,并常伴淋系发育相关转录因子异常。Ph-like ALL在高危组儿童B-ALL的比例高达15%,其临床特征与不良预后相一致。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联合化疗显著改善儿童Ph+ALL预后提示基于Ph-like ALL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精准靶向治疗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该文结合近年Ph-like ALL的相关研究进展,对儿童Ph-like ALL的基因改变及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2017 Vol. 19 (11): 1213-1218 [摘要] ( 2909 ) [HTML 1KB] [PDF 1262KB] ( 680 )
1219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儿童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倪亚茹, 徐晓军, 汤永民

儿童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达80%以上,但仍有部分复发难治性肿瘤通过传统治疗手段难以取得理想疗效。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技术的发展为治愈这些肿瘤带来了希望。CAR-T细胞通过非MHC限制性的方式识别肿瘤相关抗原,抗肿瘤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已发展到第四代。靶向CD19的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率高达90%,且可以通过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CAR-T细胞输注等手段辅助白血病的治疗。实体瘤方面,靶向GD2的CAR-T细胞治疗神经母细胞瘤具有良好的反应性,但对其他实体瘤效果欠佳。CAR-T细胞治疗可能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脱靶效应、肿瘤溶解综合征、插入突变等毒副反应。靶向CD19的CAR-T细胞治疗虽有很高的缓解率,但复发率较高,包括CD19+和CD19-复发,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2017 Vol. 19 (11): 1219-1224 [摘要] ( 3314 ) [HTML 1KB] [PDF 1286KB] ( 639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杂志简介
编委成员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立文悉通 - 专业SCI论文服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丁香客
中国新闻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美国PubMed
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话:0731-84327402  传真:0731-84327922 E-mail: cjcp1999@cs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湘ICP备170217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