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CCLG-ALL2008方案治疗10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长期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4月至2015年4月采用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150例10岁以上ALL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患儿总体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结果 150例患儿中,男87例(58.0%),女63例(42.0%),中位年龄11(10~15)岁;中危患儿84例(56.0%),高危患儿66例(44.0%);B-ALL患儿122例(81.3%),T-ALL患儿28例(18.7%);融合基因检测阳性51例(34.0%),其中BCR-ABL阳性16例(31%),TEL-AML1阳性11例(22%),E2A-PBX1阳性8例(16%),其他基因阳性16例(31%)。采用CCLG-ALL2008方案治疗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为96.0%(144/150)。150例患儿中位随访时间为52(3~122)个月,5年OS率为79.0%±3.5%,5年EFS率为67.3%±4.1%。中危患儿和高危患儿,以及B-ALL患儿和T-ALL患儿间5年OS率及5年EFS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诱导治疗结束时骨髓达完全缓解患儿的5年OS率及5年EFS率均高于骨髓未达完全缓解者(P < 0.05)。结论 10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ALL患儿采用CCLG-ALL2008方案治疗,其完全缓解率高,5年OS率及EFS率均较高。诱导治疗后未达到完全缓解患儿预后不良。
目的 探讨Wnt信号通路中散乱蛋白(DVL)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选取33例新发ALL患儿为病例组,根据危险度将ALL患儿分为低危组(n=14)、中危组(n=5)和高危组(n=14);29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为对照组。采集病例组患儿初发及诱导治疗第33天时,以及对照组骨髓血各2 m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骨髓血细胞DVL1、DVL2、DVL3 mRNA表达。结果 病例组初发期DVL1、DVL2、DVL3 mRNA表达水平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缓解期DVL2 mRNA水平升高(P < 0.05)。DVL2 mRNA表达水平在病例组初发期及缓解期均高于DVL 1、DVL 3 mRNA (P < 0.05)。高、中危组DVL1、DVL2 mRNA表达水平高于低危组(P < 0.05)。DVL2 mRNA表达水平在低、中、高危组均高于DVL1、DVL3 mRNA (P < 0.05)。结论 Wnt通路中DVL,尤其是DVL2的表达变化可能对儿童ALL的发病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目的 通过随访达良好控制哮喘患儿停用低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后哮喘急性发作情况,以及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以期为哮喘患儿的长期控制最佳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家长意愿,将63例达到良好控制的哮喘患儿分为ICS治疗组(n=35)和停药组(n=28),进行18个月随访,每3个月进行评估,观察哮喘急性发作情况,并动态监测两组患儿肺功能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浓度,以及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第3、6、9、12个月时,FeNO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随访第15、18个月时,停药组FeNO显著高于治疗组(P < 0.05)。6次随访时点内C-ACT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第3、6、9、12个月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MMEF%)、最大呼气50%肺活量的瞬间流速(MEF50%)等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随访第15、18个月时,治疗组MMEF%、MEF50%显著高于停药组(P < 0.05)。治疗组随访期间有3例(9%)患儿哮喘发作,停药组有8例(29%)患儿哮喘发作,停药组哮喘复发率高于治疗组(P=0.0495)。结论 持续吸入低剂量ICS可维持哮喘患儿肺功能稳定,减少哮喘发作。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我国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确定流腮防控重点人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通过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报告的2004~2018年全国流腮报告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腮的发病特征。结果 2004~2018年全国共报告流腮4 272 36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1.44/10万。2008年起单剂含腮腺炎成份的疫苗加入国家计划免疫,但各年发病率范围仍在12.84/10万~35.59/10万之间。北京、天津和上海实施第2剂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常规免疫后,三地区的流腮报告发病率均降至10/10万左右。2004~2016年间3~14岁人群流腮发病占比81.16%。2004~2013各年份多以6岁儿童流腮发病率最高。结论 单剂含有腮腺炎成份的疫苗接种对流腮发病率无明显影响。从各年龄组流腮发病率看,6岁儿童最高。建议在学龄前儿童开展第2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接种。
目的 探讨宫内窘迫新生儿生后早期外周血pH值与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结果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出生的宫内窘迫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生后30 min内的外周血pH值分为三组:pH ≤ 7.15组、7.15 < pH ≤ 7.25组、pH > 7.25组,每组30例。生后6 h内进行aEEG监测,各组aEEG异常率及平均脑功能监测(CFM)评分值进行比较。结果 pH ≤ 7.15组的aEEG结果异常率较pH > 7.25组显著增高(P < 0.0167);pH ≤ 7.15组aEEG CFM评分显著低于7.15 < pH ≤ 7.25组和pH > 7.25组(P < 0.05)。外周血pH值与CFM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6,P < 0.05)。结论 宫内窘迫新生儿生后早期外周血pH值与aEEG结果有显著关系,应积极防治生后早期外周血pH值严重降低(pH ≤ 7.15)宫内窘迫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损伤。
目的 探讨早产小于胎龄儿(SGA)与适于胎龄儿(AGA)在住院期间生长代谢的差异,为临床对早产SGA进行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1 370例早产儿纳入研究,根据胎龄与出生体重的关系分为SGA组(675例)与AGA组(695例),比较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一般情况、体格增长及血生化指标等情况。结果 SGA组住院天数长于AGA组(P < 0.05)。与AGA组相比,SGA组出院体重、出院体重Z评分及出院身长均较低,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较高(P < 0.05),头围增长速率大于AGA组。与AGA组相比,SGA组达全肠内喂养时间及需肠外营养时间均较长(P < 0.05)。SGA组入院时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清磷、出院前总胆汁酸高于AGA组,白蛋白低于AGA组(P < 0.05)。SGA组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肌损伤、喂养不耐受、肺炎、败血症、低血糖、低甲状腺素血症的发生率高于AGA组(P < 0.05)。结论 早产SGA住院期间体格发育明显落后于AGA,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较高,更易出现并发症。
目的 观察280 nm波长紫外发光二极管照射在低氧条件下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发生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HL-60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低氧组、紫外线组及低氧+紫外线组。低氧组给予氯化钴(终浓度150 μmol/L)处理,紫外线组用30 J/m2能量的280 nm波长紫外发光二极管照射,低氧+紫外线组在氯化钴处理基础上用30 J/m2能量的280 nm波长紫外发光二极管照射,48 h后收集细胞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Annexin-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基因mRNA的表达量。上述各实验均独立重复3次。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细胞皱缩、透亮度降低、排列紊乱,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数量减少。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低氧组+紫外线组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最强,紫外线组次之,低氧组最弱。与对照组比较,低氧组、紫外线组及低氧+紫外线组Bcl-2 mRNA的表达逐渐下调,且低氧+紫外线组Bcl-2 mRNA表达量较低氧组和紫外线组下调更明显(P < 0.05)。结论 低氧和紫外线作用均可抑制HL-60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紫外线在低氧条件下对细胞的增殖抑制及凋亡作用较常氧条件下更明显,其机制可能与Bcl-2基因表达下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