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文版
  English Version
  ISSN 2096-9228(online)
ISSN 1008-8830(print)
CN 43-1301/R
 
 
2019年 21卷 8期
刊出日期 2019-08-25

标准·方案·指南
论著·临床研究
消息
论著·病例分析
论著·实验研究
病例报告
综述
标准·方案·指南
735 结节性硬化症相关癫痫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Hot!
中国抗癫痫协会结节性硬化专业委员会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器官受累疾病[1-2],发病率1/6 000~10 000,致病基因是TSC-1和TSC-2基因[2-3]。TSC基因突变引起TSC-1/TSC-2复合体结构与功能异常,对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去抑制,从而导致蛋白合成、细胞生长和血管生成增加,葡萄糖摄取与代谢异常,同时出现细胞定位和移行障碍[1,3]。脑部主要病理改变包括皮质结节、白质放射状移行线、室管膜下钙化灶和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cell astrocytomas,SEGA),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有癫痫、发育迟滞、精神异常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以TSC相关性癫痫(TSC-related epilepsy,TRE)最为常见,发病率占70%~90%,其中70%为药物难治性癫痫[2,4]。外科手术是药物难治性癫痫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我国在TRE外科治疗方面尚缺乏操作性规范,为此特制定本专家共识。

2019 Vol. 21 (8): 735-742 [摘要] ( 4643 ) [HTML 1KB] [PDF 1162KB] ( 2000 )
论著·临床研究
743 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对学龄前轻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核心症状及睡眠管理的效果评价
刘桂华, 黄龙生, 钱沁芳, 王艳霞, 葛品

目的 探讨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对学龄前轻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核心症状及睡眠管理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轻中度ASD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结构化教育方式结合听觉统合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社交反应量表(SRS)、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情绪识别工具,评定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结果 试验组在感觉因子、社会交往因子、躯体运动因子、语言因子、ABC总分、CARS总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会动机、孤独症行为方式和S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正立和倒置面孔的情绪识别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睡眠阻抗、入睡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日间困倦和CSHQ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终末箱庭创伤主题个数少于初始箱庭,治愈主题个数多于初始箱庭(P < 0.05)。结论 采用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可显著改善学龄前轻中度ASD患儿的核心症状和睡眠状况,可作为早期康复手段。

2019 Vol. 21 (8): 743-748 [摘要] ( 5051 ) [HTML 1KB] [PDF 1234KB] ( 2357 )
749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脑结构异常的研究
张安易, 金星明, 马骏

目的 研究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脑结构异常的发生率及类型。方法 选取上海市74 252名3~12岁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每位儿童的基本信息,家长及教师根据儿童实际情况填写儿童社会交往量表(SCQ)。针对所有高度可疑ASD儿童由专科医师根据DSM-5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同时根据家长意愿完善颅脑MRI检查。结果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ASD总体发病率为2.59‰(192/74 252)。共收集到73名ASD儿童和185名正常儿童的颅脑MRI资料,ASD儿童中脑结构异常率为55%(40/73),主要异常类型为一侧或双侧脑室扩大(80%,32/40)及一侧或双侧额颞部脑沟加深(30%,12/40)。ASD儿童双侧侧脑室白质信号降低、一侧或双侧额颞脑沟加深比例高于正常儿童(P < 0.05)。结论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ASD儿童中脑结构异常发生率高,主要结构异常为一侧或双侧脑室扩大及一侧或双侧额颞脑沟加深,推测其脑结构的异常可能与ASD的发病相关,关于发生异常的脑区结构与ASD儿童的症状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证。

2019 Vol. 21 (8): 749-753 [摘要] ( 3727 ) [HTML 1KB] [PDF 1165KB] ( 1225 )
754 1例遗传性血管病、肾病、动脉瘤和肌肉痉挛综合征幼儿的临床特征及COL4A1基因型研究
单丽丹, 彭镜, 肖慧, 吴丽文, 段浩林, 庞楠, Kessi Miriam, 尹飞

遗传性血管病、肾病、动脉瘤和肌肉痉挛(HANAC)综合征是由COL4A1基因变异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脑白质病变、动脉瘤、视网膜动脉迂曲、多囊肾、镜下血尿、肌肉痉挛等。该文报道1例COL4A1基因变异导致HANAC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型特点。患儿男,1岁8个月,幼儿期隐匿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抽搐、侧脑室旁及双侧半卵圆中心脑白质病变、左侧基底节旁软化灶、视网膜动脉硬化、镜下血尿、肌肉痉挛。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证实患儿COL4A1基因存在(NM_001845)c.4150+1(IVS46)G > T致病性杂合新发变异,从而确诊为HANAC综合征。针对不明原因脑白质病变、卒中、血尿、多囊肾、白内障、视网膜动脉迂曲等病变的患儿或有相关家族史的家系,建议完善COL4A1基因检测。

2019 Vol. 21 (8): 754-760 [摘要] ( 4670 ) [HTML 1KB] [PDF 1677KB] ( 1246 )
761 儿童髓母细胞瘤两年内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刘晶晶, 孙艳玲, 杜淑旭, 李春德, 龚小军, 李苗, 武万水, 孙黎明

目的 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MB)两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对无进展生存(PFS)率的影响。方法 对2017年1~12月收治的123例MB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n=30)和非复发组(n=93),分析影响儿童MB两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比较不同因素间的PFS率。结果 大细胞/间变型、M分期,均为儿童MB两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期为M+者,其复发风险为M0的3.525倍;大细胞/间变型复发风险为经典型的3.35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生存分析示分期为M+者,中位PFS期为20个月,M+、M0 20个月PFS率分别为50%±11%、81%±5%(P < 0.05)。经典型、促纤维增生/结节型、广泛结节型、大细胞/间变型20个月PFS率分别为80%±5%、65%±10%、86%±13%、36%±20%,不同病理分型之间的P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复发是影响儿童MB预后的重要因素,分期为M+及大细胞/间变型MB均为复发的危险因素,且PFS率更低。

2019 Vol. 21 (8): 761-765 [摘要] ( 6626 ) [HTML 1KB] [PDF 1284KB] ( 1292 )
766 不同血小板水平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张傲利, 陈晓娟, 邹尧, 杨文钰, 郭晔, 王书春, 张丽, 刘晓明, 阮敏, 刘天峰, 戚本泉, 竺晓凡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初诊时不同血小板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ALL 2008(CCLG-ALL 2008)方案治疗的892例初诊ALL患儿为研究对象,按初诊时血小板水平分为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 100×109/L,n=263)和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 < 100×109/L,n=629);血小板减少组又分为(50~)×109/L(n=243)、(20~)×109/L(n=263)、 < 20×109/L(n=123)亚组。对各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免疫分型、分子生物学等临床特征与无事件生存(EFS)率、总生存(OS)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血小板正常组MLL基因重排阳性、复发率低于血小板减少组(P < 0.05),血小板正常组10年预期EFS率高于血小板减少组(P < 0.05),两组10年预期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剔除MLL基因重排阳性患儿,血小板正常组10年预期EFS率仍高于血小板减少组(P < 0.05),两组10年预期OS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小板 < 20×109/L亚组10年预期EFS率和10年预期OS率低于血小板正常组、(50~)×109/L亚组、(20~)×109/L亚组(P < 0.05);剔除MLL基因重排阳性患儿,血小板 < 20×109/L亚组10年预期EFS率和10年预期OS率仍低于血小板正常组、(50~)×109/L亚组、(20~)×109/L亚组(P < 0.05)。结论 伴有MLL基因重排阳性的ALL患儿临床表现多为血小板减少。ALL患儿初诊时血小板水平与患儿预后相关,血小板计数正常者复发率低、预后好,血小板 < 20×109/L组预后最差。

2019 Vol. 21 (8): 766-771 [摘要] ( 3956 ) [HTML 1KB] [PDF 1585KB] ( 1045 )
772 16例儿童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
王忠健, 邱奕宁, 余慧, 谈玲芳, 瞿萍, 金润铭

目的 探讨儿童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PRCA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比分析泼尼松联合槐杞黄颗粒与单纯泼尼松治疗PRCA的疗效及预后等情况。结果 16例患儿均以面色苍白、面色苍黄等贫血症状为主诉。12例进行了病原体检查,7例(58%)存在病原体感染,以人巨细胞病毒最常见。7例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查,5例(71%)存在淋巴细胞免疫紊乱。6例患儿行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查,均存在异常。泼尼松联合槐杞黄颗粒治疗组(n=8)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1.5个月,基本治愈1例,缓解1例,明显进步6例,中位起效时间1个月,药物减量或停药过程中出现复发2例。单纯泼尼松治疗组(n=8)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基本治愈4例,缓解0例,明显进步4例,中位起效时间为2.5个月,药物减量或停药过程中出现复发4例。结论 PRCA患儿一般以贫血相关症状为主诉就诊;部分患儿存在病原体感染,多数患儿伴有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较好,但部分患儿在药物减量或停药过程中复发,其中泼尼松联合槐杞黄颗粒治疗起效可能更快、复发可能性更小。

2019 Vol. 21 (8): 772-776 [摘要] ( 3835 ) [HTML 1KB] [PDF 1197KB] ( 929 )
777 不同开奶配方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研究
李雪梅, 蒋静, 吴艳, 李秀兰, 陈功雪

目的 研究不同奶方用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奶对生长发育和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根据开奶奶方,86例胎龄 < 34周、出生体重 < 1 500 g的早产儿分为标准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SPF组,n=31)、深度水解蛋白奶喂养组(eHF组,n=27)和母乳喂养组(对照组,n=28),比较各组早产儿生长指标、喂养情况、血生化、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发生率。结果 SPF组、eHF组和对照组三组间院内体重、头围及身长增长速率、住院时间和出院时EUGR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PF组和eHF组胎便转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1);SPF组的足量喂养时间明显短于eHF组和对照组(P < 0.01),而后二者无显著差别;SPF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eHF组和对照组(P < 0.01);SPF组和eHF组的出院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eHF组出院时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明显低于SPF组(P < 0.01);各组喂养不耐受、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HF和SPF均可用于 < 34周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奶,且不增加EUGR发生率。

2019 Vol. 21 (8): 777-782 [摘要] ( 4188 ) [HTML 1KB] [PDF 1335KB] ( 1275 )
783 孕前双亲体重指数、母孕期体重增值及其交互作用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史晓薇, 岳婕, 吕敏, 王丽, 白娥, 帖利军

目的 探讨孕前双亲体重指数(BMI)和母孕期体重增值及其交互作用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定期产检并足月单胎分娩的孕妇1 127例,收集其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值、孕前丈夫BMI、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信息,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前父母BMI和母亲孕期体重增值之间的相关性及两变量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1 127例足月新生儿中,低出生体重检出25例(2.22%),巨大儿检出43例(3.82%)。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儿三组双亲孕前BMI值、母亲孕期体重增值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前双亲BMI值、母亲孕期体重增值呈低度正相关(r=0.097~0.322,P < 0.05);母亲孕前低体重可增加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风险(RR=4.17,95% CI:1.86~9.38);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孕期体重增值超标可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分别RR=3.59,95% CI:1.93~6.67;RR=3.21,95% CI:1.39~7.37)。未发现母亲孕前BMI与孕期体重增值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交互作用。结论 孕前双亲BMI和母亲孕期体重增值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关,而母亲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值之间无交互作用。

2019 Vol. 21 (8): 783-788 [摘要] ( 3902 ) [HTML 1KB] [PDF 1395KB] ( 1048 )
789 白细胞介素-10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赵娜, 李静, 陈真真, 褚祝飞, 陈宗波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位点-1082A/G、-819C/T和-592C/A多态性与IL-10水平及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13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轻症组91例,重症组46例,另选取行健康体检儿童122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临床数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10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IL-10基因位点-1082A/G、-819C/T和-592C/A的多态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EV71感染组患儿的-1082位点AA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更高(P < 0.05)。在EV71感染组中,重症组-1082位点AA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轻症组(P < 0.05)。两组间IL-10基因位点-819C/T和-592C/A多态性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重症组患儿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和健康对照组(P < 0.05)。IL-10-1082 AA基因型、-819 TT基因型和-592 AA基因型与IL-10的低表达有关(P < 0.05)。在单倍型构建上,EV71感染组GCC单倍型的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在EV71重症感染组中,ATA单倍型患儿的IL-10水平较其他单倍型显著降低,而GCC患儿的IL-10水平较其他单倍型显著升高(P < 0.05);轻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各单倍型间的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IL-10基因多态性与IL-10表达水平及EV71感染严重程度有关。

2019 Vol. 21 (8): 789-795 [摘要] ( 3331 ) [HTML 1KB] [PDF 1543KB] ( 927 )
796 卡维地洛治疗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
龚小燕, 李兵飞

目的 评估卡维地洛应用于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86例EV71感染重症HFM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使用卡维地洛治疗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n=51)和卡维地洛治疗组(卡维地洛组,n=35),以同期我院儿科门诊行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n=56)。总结并比较常规组和卡维地洛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儿茶酚胺类(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儿茶酚胺类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常规组与卡维地洛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 < 0.05)。常规组与卡维地洛组治疗后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糖水平及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体温、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卡维地洛组患儿治疗后多巴胺、血糖水平及心率、呼吸频率均较常规组治疗后降低(P < 0.05)。结论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变化可能与EV71感染重症HFMD的发病相关,常规治疗EV71感染重症HFMD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可改善患儿呼吸、心率及血糖水平。

2019 Vol. 21 (8): 796-800 [摘要] ( 3353 ) [HTML 1KB] [PDF 1423KB] ( 960 )
801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川崎病并发中小型冠状动脉瘤患儿抗血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柳颐龄, 王献民, 陈婷婷, 石坤, 卢亚亨, 郭永宏, 李焰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瘤(CAA)患儿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合并多发中小型CAA的KD患儿7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9),分别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治疗。所有患儿定期随访,以病程前3个月为观察期,总结两组患儿的冠状动脉变化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至3个月时,观察组6例冠状动脉恢复正常,11例冠状动脉较前回缩,19例冠状动脉稳定,2例发展为巨大冠状动脉瘤;对照组7例冠状动脉恢复正常,12例冠状动脉较前回缩,19例冠状动脉稳定,1例发展为巨大冠状动脉瘤;两组冠状动脉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合并鼻衄2例,皮肤瘀斑6例;对照组合并鼻衄1例,出现注射部位瘀点瘀斑7例;两组均未出现其他严重出血事件。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KD合并CAA患儿的抗血栓治疗安全有效。

2019 Vol. 21 (8): 801-805 [摘要] ( 5002 ) [HTML 1KB] [PDF 1434KB] ( 1578 )
806 呼出气温度对儿童哮喘气道炎症变化的预测意义
肖厚兰, 陈振华, 张栋武, 解绪红

目的 探讨呼出气温度(EBT)对哮喘患儿气道炎症变化的预测意义。方法 选择门诊初诊时符合纳入标准的哮喘患儿60例作为哮喘组,另选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最新的三代产品(X-halo)检测EBT水平,记录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比较哮喘组和对照组EBT水平和C-ACT评分差异。1个月后复诊根据患儿C-ACT评分,将其分为良好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和未控制组,检测三组EBT和FeNO水平,比较三组EBT水平和C-ACT评分差异,分析EBT和FeNO相关性。追溯其初诊资料,比较初诊时三组EBT水平和C-ACT评分差异,最后比较复诊和初诊时三组EBT水平和C-ACT评分的差异。结果 初诊时,哮喘组EB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C-ACT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复诊时,不同控制水平的三组EB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未控制组 > 部分控制组 > 良好控制组(P < 0.05);三组C-ACT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即良好控制组 > 部分控制组 > 未控制组(P < 0.05)。三组初诊EBT水平和C-ACT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初诊时比较,复诊时良好控制组EBT明显降低(P < 0.05),部分控制组和未控制组均明显升高(P < 0.05);良好控制组和部分控制组C-ACT评分均明显升高(P < 0.05),未控制组明显降低(P < 0.05)。复诊时未控制组EBT和FeNO水平呈正相关(P < 0.05)。结论 EBT对儿童哮喘气道炎症的变化具有预测意义。

2019 Vol. 21 (8): 806-811 [摘要] ( 3669 ) [HTML 1KB] [PDF 1525KB] ( 1047 )
812 阿奇霉素辅助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有效性的系统回顾与Meta分析
车思艺, 何欢, 邓昱, 刘恩梅

目的 系统评价阿奇霉素(AZM)辅助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截止2019年2月17日国内外发表的关于AZM用于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干预组667例,对照组651例。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AZM辅助治疗不能缩短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住院时间(MD=-0.29,95% CI:-0.62~0.04,P=0.08)及用氧时间(MD=-0.33,95% CI:-0.73~0.07,P=0.10);可以缩短患儿喘息(MD=-1.00,95% CI:-1.72~-0.28,P=0.007)及咳嗽缓解时间(MD=-0.48,95% CI:-0.67~-0.29,P < 0.00001)。菌群分析结果提示,AZM能有效减少患儿鼻咽部肺炎链球菌(OR=0.24,95% CI:0.11~0.54,P=0.0006)、嗜血杆菌属(OR=0.28,95% CI:0.14~0.55,P=0.0002)和卡他莫拉菌(OR=0.21,95% CI:0.11~0.40,P < 0.00001)的检出率。结论 AZM辅助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短患儿咳嗽及喘息缓解时间,但对住院及用氧时间的影响不显著。

2019 Vol. 21 (8): 812-819 [摘要] ( 5347 ) [HTML 1KB] [PDF 1905KB] ( 1240 )
消息
805 2019年《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儿科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和国际权威数据库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EBSCO、荷兰《医学文摘》(EM)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期刊,同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评2016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本刊内容以儿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并重,反映我国当代儿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最新动态。辟有国内外儿科动态、论著(临床研究、疑难病研究、病例分析、儿童保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临床经验、病例报告、专家讲座、综述等栏目。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儿科及相关学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
本刊为月刊,每月15日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欢迎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各省、市、自治区、县医院和基层医疗单位,各级图书馆(室)、科技情报研究所及广大医务人员和医学科技人员订阅。每期定价20元,全年240元。邮发代号:国内42-188;国外3856(BM)。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或直接来函与本刊编辑部联系订阅。
向本刊投稿一律通过网上稿件处理系统(www.zgddek.com),免审稿费,审稿周期2~4周。欲详细了解本刊,请扫描下方杂志官方网址二维码或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网站提供免费全文下载。
2019 Vol. 21 (8): 805-805 [摘要] ( 1592 ) [HTML 1KB] [PDF 956KB] ( 645 )
论著·病例分析
820 持续胸痛4个月及进行性下肢无力2个月
魏红玲, 鲁珊, 常艳美

患儿,男,5岁。因胸痛4个月,右下肢无力2个月,双下肢无力10 d入院,无排便、排尿障碍,无意识障碍,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无颅神经受累,无感觉障碍。脊髓MRI示颈6~胸2椎管内肿瘤,压迫脊髓。转入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患儿手术切除肿瘤后逐渐康复,随访6年未复发。该患儿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型脑(脊)膜瘤(WHO Ⅱ级)。儿童胸痛伴运动障碍,应与脊膜瘤这种椎管内肿瘤鉴别。

2019 Vol. 21 (8): 820-823 [摘要] ( 3583 ) [HTML 1KB] [PDF 1377KB] ( 955 )
论著·实验研究
824 利用CRISPR/Cas9构建甲基丙二酸血症cblC型W203X突变小鼠模型
马飞, 石聪聪, 梁普平, 李思涛, 古霞, 肖昕, 郝虎

目的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与人甲基丙二酸血症cblC型W203X突变型一致的小鼠模型。方法 通过BLAST比对人和小鼠cblC基因和蛋白序列的保守性,应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小鼠受精卵显微注射,获得杂合子F1代小鼠,F1代小鼠通过杂交获得W203X纯合突变型小鼠,并对纯合突变型、同窝杂合型及野生型3种类型小鼠进行血代谢产物丙酰肉碱检测。结果 人和小鼠甲基丙二酸血症cblC型的致病基因MMACHC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获得W203X纯合突变型小鼠,该小鼠模型在生后24 h丙酰肉碱明显升高(P < 0.001)。结论 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与人甲基丙二酸血症cblC型W203X突变型一致的小鼠模型。

2019 Vol. 21 (8): 824-829 [摘要] ( 3967 ) [HTML 1KB] [PDF 3345KB] ( 1489 )
830 不同褪黑素治疗方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陈伟, 陈岚芬, 张梦蓓, 夏煜鹏, 赵月华, 李光祖, 王晓莉

目的 探讨不同褪黑素治疗方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远期组织学的影响,以寻求褪黑素治疗的较优方案。方法 将96只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组、单剂量即刻褪黑素治疗(SDIT)组及7日连续褪黑素治疗(7DCT)组(n=24)。HIBD大鼠模型采用分离并电凝大鼠右侧颈总动脉,低氧舱(氧气浓度为8%±0.01%)内缺氧2 h的方法建立。造模后7 d,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及海马齿状回(DG)区内源性NSCs的增殖情况(n=8);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Nestin蛋白的表达水平(n=8)。造模后28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尼氏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的组织病理学及锥体细胞数的变化(n=8)。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DIT组和7DCT组PCNA+Nestin+DAPI+细胞数均较HIBD组增加,且7DCT组显著多于SDIT组(P < 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DIT组与7DCT组Nestin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HIBD组,且7DCT组显著高于SDIT组(P < 0.05);HE染色结果显示:SDIT组及7DCT组细胞损伤减轻;尼氏染色结果显示:SDIT组和7DCT组锥体细胞数均较HIBD组增加,且7DCT组显著高于SDIT组(P < 0.01)。结论 SDIT和7DCT均可促进HIBD新生大鼠脑内源性NSCs的增殖,减轻远期组织学损伤,且7DCT疗效优于SDIT。

2019 Vol. 21 (8): 830-835 [摘要] ( 3930 ) [HTML 1KB] [PDF 3560KB] ( 1015 )
病例报告
836 青春期儿童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狼疮性肾炎1例
肖朝华, 毛华雄, 张国元, 郑湘榕

患儿女,12岁,因反复皮肤红斑、水疱半年,关节疼痛3月余就诊。患儿半年前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糜烂,伴低热,逐渐出现口周及面部红斑、水疱,就诊当地医院,予对症治疗,病情无好转。5个月前红斑及水疱逐渐扩散至全身,外院查血常规示WBC 3.38×109/L,抗双链DNA(dsDNA)阳性,皮肤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水疱形成,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DIF)示基底膜区(BMZ)IgG、IgM、IgA和C3线状沉积。

2019 Vol. 21 (8): 836-838 [摘要] ( 2824 ) [HTML 1KB] [PDF 2043KB] ( 1048 )
综述
839 2Q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展
张敏, 蓝丹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包括一组肌无力主要呈近端分布的肌营养不良,目前已确定一些与此疾病相关的基因。2Q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2Q)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中的一个亚型,与PLEC基因突变有关。PLEC基因突变表型主要包括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伴迟发型肌营养不良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伴其他病变,而无皮肤病变的LGMD2Q表型目前报道罕见。该文通过对LGMD2Q的致病基因PLEC及临床表现进行综述,以加深对LGMD2Q的致病基因和表型的认识。

2019 Vol. 21 (8): 839-844 [摘要] ( 4367 ) [HTML 1KB] [PDF 1536KB] ( 1184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杂志简介
编委成员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立文悉通 - 专业SCI论文服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丁香客
中国新闻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美国PubMed
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话:0731-84327402  传真:0731-84327922 E-mail: cjcp1999@cs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湘ICP备170217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