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亚低温治疗后血清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和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价值.方法 选取64例HIE新生儿,其中33例轻度患儿采取一般治疗,31例中、重度患儿给予一般治疗和亚低温治疗,采用ELISA检测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6~12 h)血清GFAP和UCH-L1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中、重度HIE组患儿血IL-6、IL-8、GFAP以及UCH-L1水平高于轻度HIE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GFAP水平与IL-6、IL-8呈正相关(分别r=0.54、0.63,P<0.05),与Apgar评分呈负相关(r=-0.47,P<0.05).治疗后,中、重度组患儿血IL-6、IL-8、UCH-L1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但GFAP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生后15~18个月后的随访发现神经发育不良的患儿血GFA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的患儿(P<0.01).ROC曲线显示GFAP和UCH-L1的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714和0.703;当GFAP的诊断阈值为0.07 ng/mL时,其诊断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78%.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致HIE患儿血清UCH-L1水平降低,GFAP水平升高;血清GFAP、UCH-L1水平可反映HIE患儿治疗前后脑细胞的变化,有望成为新的HIE的血清学辅助诊断指标.
目的 应用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3)进行新生儿眼底筛查,了解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视网膜疾病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行RetCam3眼底筛查的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779例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接受筛查,检出有眼底病变患儿100例(12.8%),其中视网膜出血69例(8.9%)、早产儿视网膜病(ROP)10例(1.3%)、眼底渗出9例(1.2%)、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4例(0.5%)、视网膜色素沉着3例(0.4%)、先天性白内障和结晶样变性各2例(0.3%)、视网膜母细胞瘤1例(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出生体重、胎龄小和有吸氧史是ROP发病的高危因素(分别OR=0.209、0.248、0.049,均P<0.01);阴道分娩和有机械通气史是导致视网膜出血的高危因素(分别OR=3.196、1.731,均P<0.05).结论 新生儿眼底病变多样且危害严重,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应该是眼底筛查的重点人群,临床应加强对高危因素的干预,从而降低ROP和视网膜出血的发生率.
目的 比较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1 270例排除明确孕母疾病和产科危险因素的新生儿,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母亲身高、体重、被动吸烟和不良孕产史等因素,将研究对象分类为早产儿和足月儿、小于胎龄儿和适于胎龄儿,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比较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孕期增重<9 kg使早产(OR=1.63,95%CI:1.12~2.07)和小于胎龄儿(OR=1.92,95%CI:1.56~2.58)发生的危险性均增高;母亲既往流产史(OR=1.46,95%CI:1.09~1.93)和早产史(OR=2.63,95%CI:1.81~3.92)是早产儿发生的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母身高<1.55 m(OR=2.46,95%CI:1.78~3.48)、孕前BMI<18.5(OR=2.16,95%CI:1.53~3.16)、被动吸烟(OR=2.24,95%CI:1.65~2.98)是小于胎龄儿发生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不同,针对两类特征孕妇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有针对性地减少两类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目的 探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的机制,并评价SLIT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12月行SLIT治疗的粉尘螨过敏性鼻炎(AR)和/或过敏性哮喘(AS)患儿30例为病例组,另随机选取行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病例组行SLIT治疗前及治疗1、2年时的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或气道阻力与预计值之比、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及血清细胞因子IL-17和IL-35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病例组患儿的鼻炎/哮喘症状进行评分并监测哮喘控制水平.结果 病例组SLIT治疗前、治疗1年时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IL-17水平在治疗前、治疗后1年及治疗后2年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至治疗2年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35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趋势与IL-17的变化趋势刚好相反.FEV1与预计值之比在治疗前、治疗后1年及治疗后2年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而气道阻力与预计值之比、Eos计数则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病例组SLIT治疗2年时的鼻炎症状总评分和哮喘症状总评分改善百分率均较治疗1年时明显增高(P<0.01);SLIT治疗AR 1年时显效率85%,2年时达100%;SLIT治疗AS 1年时控制率为76%,2年时控制率达92%.结论 SLIT是一种有效治疗儿童AR和AS的方法,可能是通过抑制IL-17并促进IL-35的表达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且治疗2年的效果较1年更好.
目的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与IL-33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哮喘患儿(哮喘组)、5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喘息患儿(喘息组)及4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百分比,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外周血血清IFN-γ、IL-4、IL-5及IL-33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哮喘组患儿体内CD4+CD25+Foxp3+Treg 水平较喘息组及对照组均降低(P<0.05);哮喘组患儿体内IL-33水平较喘息组及对照组均升高(P<0.05),哮喘组患儿体内CD4+CD25+Foxp3+Treg与IL-33呈负相关(r=-0.156,P<0.01).结论 在哮喘患儿发病机制中,CD4+CD25+Foxp3+Treg与IL-33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目的 探讨围产期反复感染对未成熟脑发育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6只C57BL6 孕小鼠随机分为宫内感染组、反复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母鼠于妊娠第18天单次腹腔注射LPS(0.5 mg/kg)制成宫内感染脑损伤模型;反复感染组取宫内感染母鼠所生仔鼠,于生后3~12 d每日腹腔注射单剂LPS(0.5 mg/kg)制成围产期反复感染脑损伤模型;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LPS在上述相同时间点给予母鼠和仔鼠腹腔注射.各组仔鼠于生后13 d分别评估早期神经行为改变.评估完成后处死取脑组织检测脑重变化;焦油紫染色进行神经病理学评估;Western blot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和宫内感染组相比,围产期反复感染组仔鼠脑重下降(P<0.05),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神经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反复感染组TNF-α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宫内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均P<0.01);而MBP表达量却低于宫内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P<0.01).神经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生后13 d时反复感染组小鼠步态反射、翻正反射与负向趋地反射完成时间均长于宫内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 围产期反复感染加重未成熟脑组织内的炎症反应与神经细胞凋亡,是导致未成熟脑白质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
目的 改进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AS)的体外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生后3 d的Sprague-Dawley大鼠的大脑皮层,常规分离纯化AS,低密度种植,培养箱中孵育1 h后换瓶,24 h后换液,细胞融合成单层后传代,传代后维持在含10%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中培养,并在长时期内不给予更换或补加培养液.采用 GFAP/DAPI免疫荧光法鉴定AS细胞.结果 体外培养的纯化大鼠大脑皮层AS,表现为细胞突起细长、胞体明显缩小、形态多样的纤维型AS,最后细胞突起之间相互连接形成AS网络.GFAP/DAPI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示GFAP阳性细胞达98%以上.结论 大鼠大脑皮质AS的体外培养改良方法培养的AS体外形态、发育特点均与在体内AS基本一致,且纯度较高,为进一步进行AS的研究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