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文版
  English Version
  ISSN 2096-9228(online)
ISSN 1008-8830(print)
CN 43-1301/R
 
 
2014年 16卷 12期
刊出日期 2014-12-15

论著·临床研究
论著·实验研究
临床经验
病例报告
综述
论著·临床研究
1193 亚低温治疗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神经胶质酸性蛋白和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的影响
蒋曙红, 王金秀, 张一鸣, 蒋惠芬

目的 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亚低温治疗后血清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和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价值.方法 选取64例HIE新生儿,其中33例轻度患儿采取一般治疗,31例中、重度患儿给予一般治疗和亚低温治疗,采用ELISA检测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6~12 h)血清GFAP和UCH-L1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中、重度HIE组患儿血IL-6、IL-8、GFAP以及UCH-L1水平高于轻度HIE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GFAP水平与IL-6、IL-8呈正相关(分别r=0.54、0.63,P<0.05),与Apgar评分呈负相关(r=-0.47,P<0.05).治疗后,中、重度组患儿血IL-6、IL-8、UCH-L1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但GFAP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生后15~18个月后的随访发现神经发育不良的患儿血GFA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的患儿(P<0.01).ROC曲线显示GFAP和UCH-L1的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714和0.703;当GFAP的诊断阈值为0.07 ng/mL时,其诊断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78%.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致HIE患儿血清UCH-L1水平降低,GFAP水平升高;血清GFAP、UCH-L1水平可反映HIE患儿治疗前后脑细胞的变化,有望成为新的HIE的血清学辅助诊断指标.

2014 Vol. 16 (12): 1193-1196 [摘要] ( 5381 ) [HTML 1KB] [PDF 1172KB] ( 1604 )
1197 779例新生儿眼底筛查结果及新生儿眼底疾病高危因素分析
罗睿, 刘洁, 胡颦, 陈姝姝, 石碧珍, 朱建华, 刘玲

目的 应用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3)进行新生儿眼底筛查,了解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视网膜疾病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行RetCam3眼底筛查的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779例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接受筛查,检出有眼底病变患儿100例(12.8%),其中视网膜出血69例(8.9%)、早产儿视网膜病(ROP)10例(1.3%)、眼底渗出9例(1.2%)、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4例(0.5%)、视网膜色素沉着3例(0.4%)、先天性白内障和结晶样变性各2例(0.3%)、视网膜母细胞瘤1例(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出生体重、胎龄小和有吸氧史是ROP发病的高危因素(分别OR=0.209、0.248、0.049,均P<0.01);阴道分娩和有机械通气史是导致视网膜出血的高危因素(分别OR=3.196、1.731,均P<0.05).结论 新生儿眼底病变多样且危害严重,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应该是眼底筛查的重点人群,临床应加强对高危因素的干预,从而降低ROP和视网膜出血的发生率.

2014 Vol. 16 (12): 1197-1201 [摘要] ( 5647 ) [HTML 1KB] [PDF 1148KB] ( 1471 )
1202 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的比较分析
钟鑫琪, 崔其亮

目的 比较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1 270例排除明确孕母疾病和产科危险因素的新生儿,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母亲身高、体重、被动吸烟和不良孕产史等因素,将研究对象分类为早产儿和足月儿、小于胎龄儿和适于胎龄儿,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比较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孕期增重<9 kg使早产(OR=1.63,95%CI:1.12~2.07)和小于胎龄儿(OR=1.92,95%CI:1.56~2.58)发生的危险性均增高;母亲既往流产史(OR=1.46,95%CI:1.09~1.93)和早产史(OR=2.63,95%CI:1.81~3.92)是早产儿发生的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母身高<1.55 m(OR=2.46,95%CI:1.78~3.48)、孕前BMI<18.5(OR=2.16,95%CI:1.53~3.16)、被动吸烟(OR=2.24,95%CI:1.65~2.98)是小于胎龄儿发生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不同,针对两类特征孕妇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有针对性地减少两类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2014 Vol. 16 (12): 1202-1205 [摘要] ( 5395 ) [HTML 1KB] [PDF 1117KB] ( 1406 )
1206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患儿IL-17和IL-35水平的变化及临床疗效
丁莲富, 陈强, 李岚, 刘建梅, 章高平, 朱晓华, 吴爱民, 柯江维, 戴玉兰, 吴春雪

目的 探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的机制,并评价SLIT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12月行SLIT治疗的粉尘螨过敏性鼻炎(AR)和/或过敏性哮喘(AS)患儿30例为病例组,另随机选取行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病例组行SLIT治疗前及治疗1、2年时的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或气道阻力与预计值之比、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及血清细胞因子IL-17和IL-35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病例组患儿的鼻炎/哮喘症状进行评分并监测哮喘控制水平.结果 病例组SLIT治疗前、治疗1年时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IL-17水平在治疗前、治疗后1年及治疗后2年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至治疗2年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35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趋势与IL-17的变化趋势刚好相反.FEV1与预计值之比在治疗前、治疗后1年及治疗后2年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而气道阻力与预计值之比、Eos计数则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病例组SLIT治疗2年时的鼻炎症状总评分和哮喘症状总评分改善百分率均较治疗1年时明显增高(P<0.01);SLIT治疗AR 1年时显效率85%,2年时达100%;SLIT治疗AS 1年时控制率为76%,2年时控制率达92%.结论 SLIT是一种有效治疗儿童AR和AS的方法,可能是通过抑制IL-17并促进IL-35的表达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且治疗2年的效果较1年更好.

2014 Vol. 16 (12): 1206-1210 [摘要] ( 6113 ) [HTML 1KB] [PDF 1163KB] ( 1993 )
1211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与IL-33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潘珍珍, 李羚, 郭赟, 贺建

目的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与IL-33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哮喘患儿(哮喘组)、5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喘息患儿(喘息组)及4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百分比,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外周血血清IFN-γ、IL-4、IL-5及IL-33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哮喘组患儿体内CD4+CD25+Foxp3+Treg 水平较喘息组及对照组均降低(P<0.05);哮喘组患儿体内IL-33水平较喘息组及对照组均升高(P<0.05),哮喘组患儿体内CD4+CD25+Foxp3+Treg与IL-33呈负相关(r=-0.156,P<0.01).结论 在哮喘患儿发病机制中,CD4+CD25+Foxp3+Treg与IL-33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2014 Vol. 16 (12): 1211-1214 [摘要] ( 5808 ) [HTML 1KB] [PDF 1197KB] ( 1368 )
1215 CD4+CXCR5+Tfh细胞比例及其调控因素变化对哮喘患儿的影响
崔亚杰, 陈国洪, 王俊玲, 马琳, 郭晓玲, 廖建湘, 李成荣, 王国兵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外周血滤泡样辅助性T细胞(CD4+CXCR5+Tfh细胞)比例及其转录调控因子BCL-6、BLIMP-1的表达变化.方法 依据病情将64例哮喘患儿分为哮喘急性期组(n=36)和哮喘缓解期组(n=28),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儿童25例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CD4+CXCR5+Tfh细胞数量;实时荧光定量 PCR仪检测各组转录调控因子BCL-6、BLIMP-1 mRNA表达;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总IgE、IL-2、IL-6 、IL-21浓度水平.结果 哮喘急性期组患儿CD4+CXCR5+Tfh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哮喘缓解期组(P<0.05);哮喘急性期组患儿BCL-6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哮喘缓解期组(P<0.05),而BLIMP-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哮喘缓解期组(P<0.05);哮喘急性期组患儿血浆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IL-21和总Ig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哮喘缓解期组(P<0.05),血浆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哮喘缓解期组(P<0.05);血浆IL-21和IL-6水平与CD4+CXCR5+Tfh细胞数量呈正相关(分别r=0.76、0.46,均P<0.05),与IL-2水平呈负相关(r=-0.68, P<0.05).结论 外周血CD4+CXCR5+Tfh细胞比例增高可能参与了儿童哮喘的急性发病过程,转录调控因子BCL-6 及BLIMP-1 mRNA的异常表达,以及局部微环境中总IgE和细胞因子IL-2、IL-6、IL-21的浓度改变可能与哮喘患儿CD4+CXCR5+Tfh细胞分化异常有关.
2014 Vol. 16 (12): 1215-1219 [摘要] ( 6278 ) [HTML 1KB] [PDF 1513KB] ( 1228 )
1220 郑州市城区儿童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赵坤, 宋桂华, 古华倩, 刘爽, 张岩, 郭彦荣
目的 了解郑州市儿童哮喘的流行病学特征、诊治情况及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发放初筛问卷.疑似哮喘者二次问卷调查、体检及查阅既往病历、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同时根据年龄、性别匹配的原则随机抽取非哮喘患儿调查作为对照.结果 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10 616份,其中男5 444人,女5 172人.哮喘确诊308人,患病率为2.90%.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3.38% vs 2.40%);3岁以下儿童哮喘患病率为10.24%,高于其他年龄组儿童.哮喘儿童发作的前3位诱因包括呼吸道感染(94.2%)、天气变化(89.0%)和运动(35.1%).哮喘患儿发作强度多为中度发作(71.8%),其次为轻度(22.7%).94.8%(292例)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74.7%(230例)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90.9%(280例)使用抗生素治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列因素是哮喘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过敏性鼻炎史(OR=150.285,95%CI:31.934~707.264)、湿疹史(OR=10.600,95%CI:1.054~106.624)、特应性皮炎史(OR=31.368,95%CI:3.339~294.683)、食物过敏史(OR=27.373,95%CI:2.670~280.621)、出生方式(OR=2.853,95%CI:1.311~6.208)、使用抗生素的年龄(OR=0.384,95%CI: 0.172~0.857)、1岁内使用抗生素的次数(OR=9.940,95%CI:6.246~15.820)、家装修墙面材料(OR=2.108,95%CI:1.464~3.036)、冬天是否采暖(OR=6.046,95%CI:1.034~35.362).结论 郑州市儿童哮喘患病率与年龄、性别有关;发作程度以中度为主;哮喘最主要诱因为呼吸道感染.哮喘的治疗较规范,但仍有待提高.过敏性鼻炎史、湿疹史、特应性皮炎史、食物过敏史及剖腹产出生、1岁内使用抗生素的次数多、家墙面使用装修材料、冬天采暖会增加儿童哮喘发病的危险,而使用抗生素时间较晚者哮喘发病的危险性较低.
2014 Vol. 16 (12): 1220-1225 [摘要] ( 5944 ) [HTML 1KB] [PDF 1365KB] ( 1313 )
1226 1~3月龄婴儿下呼吸道感染痰检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左满凤, 刘贺临, 朱木良, 舒琼璋, 江玲
目的 了解1~3月龄婴儿下呼吸道感染(LRTI)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患LRTI的1~3月龄婴儿622例,取痰标本送细菌培养.采用琼脂扩散敏感试验行药敏试验.结果 622份痰标本中共分离到菌株379株,检出率为60.9%,其中革兰阴性菌325株(85.8%),革兰阳性菌50株(13.2%),真菌4株(1.1%).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1.1%)和肺炎克雷伯菌(18.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8.3%和52.2%,且上述两种产ESBLs菌的平均耐药率为53%,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耐药率达100%,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敏感.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0%),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比例较低(1.8%),但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100%耐药.结论 1~3月龄婴儿LRTI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产ESBLs菌检出率达48%以上,平均耐药率达53%以上,可指导临床首次经验性选药,以提高低龄婴儿的治疗有效率和生存率.
2014 Vol. 16 (12): 1226-1230 [摘要] ( 4697 ) [HTML 1KB] [PDF 1272KB] ( 1162 )
1231 西藏高原地区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分析
央珍, 郭琳, 熊昊, 刚珠, 李建新, 邓玉萍, 达瓦曲珍, 普布扎西, 李晖
目的 研究西藏高原地区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方法 以西藏山南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HSP患儿作为观察组,武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96例HSP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HSP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西藏山南地区HSP患儿平均发病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女性构成比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季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病诱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消化道症状更明显(P<0.05).观察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值低于对照组(P<0.05),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痊愈或好转出院124例(99.2%),治愈及好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随访发现复发3例(2.4%),低于对照组(16.7%,P<0.05).结论 西藏高原地区儿童HSP患儿在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面与平原地区相比存在部分差异;总体预后较好,复发率较低.
2014 Vol. 16 (12): 1231-1235 [摘要] ( 4801 ) [HTML 1KB] [PDF 1320KB] ( 1128 )
1236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对特发性矮小儿童的糖脂代谢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郑方圆, 王雪梅, 王新利
目的 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特发性矮小(ISS)儿童的糖、脂代谢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r-hGH治疗并定期随访的ISS儿童47例,年龄为10±3岁,治疗期限为3~24个月,随访间隔为每3个月1次,检测治疗后0~1年及治疗后1~2年时的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甲状腺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r-hGH治疗后,患儿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指数、空腹血糖/胰岛素比值(FGI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FGIR有下降趋势;FGIR<7(提示胰岛素抵抗)的患儿治疗前为13%(6/47),治疗后1~2年为18%(4/22).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较前下降,而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BM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 r-hGH治疗ISS儿童是安全可靠的,可改善脂代谢,对甲状腺功能、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影响,但有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可能.
2014 Vol. 16 (12): 1236-1240 [摘要] ( 5234 ) [HTML 1KB] [PDF 1287KB] ( 1249 )
1241 新发活动期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分析
郭莉, 卢美萍, 汤永民, 滕丽萍, 徐益萍, 邹丽霞, 郑嵘君, 郑琪
目的 分析新发活动期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探讨细胞因子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新发活动期74例SJIA患儿血清白介素(IL)-2、-4、-6、-10、肿瘤坏死因子(TNF)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202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并同时检测患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常规实验室指标.结果 74例SJIA患儿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血小板在正常范围,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与健康对照相比,SJIA组患儿血清IL-6明显升高(P<0.01),IL-4、IL-10和TNF明显降低(均P<0.01),IL-2和IFN-γ无明显变化(均P>0.05).SJIA患儿IL-6水平明显升高,血红蛋白明显降低,两者呈负相关(r=-0.244,P<0.05).结论 SJIA患儿血清IL-6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贫血呈负相关.
2014 Vol. 16 (12): 1241-1244 [摘要] ( 5937 ) [HTML 1KB] [PDF 1239KB] ( 1146 )
1245 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对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常莉, 张鸽, 石华, 叶蕾, 江咏梅
目的 探讨4色荧光标记B淋巴细胞抗体组合模板用于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MRD)对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间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RD的初发B-ALL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MRD检测的时间及检测的结果,将183例患儿分为诱导缓解期MRD阴性组(n=37),诱导缓解期MRD阳性组(n=18),维持治疗期MRD阴性组(n=113)和维持治疗期MRD阳性组(n=15).结果 诱导缓解期和维持治疗期MRD阳性患儿,其初诊危险分级为中、高危的患者比例较阴性者高(P<0.05).维持治疗期MRD阳性组患儿的3年累积复发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4).Cox分析显示对强的松不敏感(RR=1.005,95%CI:0.864~1.170,P=0.032)、第15天骨髓象未达M1(RR=6.454,95%CI:2.191~19.01,P=0.002)和缓解后MRD≥0.01%(RR=1.923,95%CI:0.750~4.933,P=0.043)是儿童B-ALL发生复发的高危因素.结论 4色荧光标记B淋巴细胞抗体组合模板用于流式细胞术能区分化疗后MRD阳性和阴性的B-ALL患儿.MRD水平与强的松反应性、第15天骨髓象等指标一样,是儿童B-ALL重要的预后判断因素,对儿童B-ALL具有较好的临床预后判断意义.
2014 Vol. 16 (12): 1245-1249 [摘要] ( 4971 ) [HTML 1KB] [PDF 1385KB] ( 1506 )
1250 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裴亮, 文广富, 郭张妍, 宋文良, 王丽杰, 刘春峰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短期(6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9月间53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53例患儿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21例)和死亡组(32例),比较两组间肝功能指标及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的不同,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短期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死亡组和存活组患儿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氨、血清白蛋白及并发症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INR及并发肝性脑病是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OR分别为0.616、75.493、1210.727,P<0.05).结论 INR、并发肝性脑病、血清白蛋白是影响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2014 Vol. 16 (12): 1250-1254 [摘要] ( 5262 ) [HTML 1KB] [PDF 1353KB] ( 1279 )
1255 农村儿童事故倾性的现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陈思思, 周乐山
目的 研究农村儿童事故倾性发生的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农村儿童事故倾性的预防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伤害调查表对湖南省某农村1 56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事故倾性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共筛查出事故倾性儿童147例,事故倾性的发生率为9.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性别(P<0.01)、学习成绩(P<0.01)、留守(P<0.05)、家庭类型(P<0.05)、家庭经济状况(P<0.01)及监护人性别(P<0.05)、婚姻状况(P<0.05)、职业(P<0.05)及家庭教育方式(P<0.05)是农村儿童事故倾性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成绩中下等(OR=3.683,95%CI:1.028~4.283)、下等(OR=2.099,95%CI:1.587~8.546)、经济状况贫困(OR=2.353,95%CI:1.222~4.533)、教育方式放任或漠不关心(OR=1.914,95%CI:1.029~3.559)和变化无常(OR=4.153,95%CI:1.847~9.338)是儿童事故倾性的危险因素,女孩(OR=0.539,95%CI:0.369~0.788)是儿童事故倾性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贫困、教育方式放任或漠不关心和变化无常会增加农村儿童事故倾性的发生;相对于男孩,女孩事故倾性的发生较低.
2014 Vol. 16 (12): 1255-1259 [摘要] ( 4354 ) [HTML 1KB] [PDF 1459KB] ( 1034 )
论著·实验研究
1260 围产期反复感染对未成熟鼠脑发育的影响
宋丽丽, 黄志恒, 裴益玲, 陈超

目的 探讨围产期反复感染对未成熟脑发育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6只C57BL6 孕小鼠随机分为宫内感染组、反复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母鼠于妊娠第18天单次腹腔注射LPS(0.5 mg/kg)制成宫内感染脑损伤模型;反复感染组取宫内感染母鼠所生仔鼠,于生后3~12 d每日腹腔注射单剂LPS(0.5 mg/kg)制成围产期反复感染脑损伤模型;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LPS在上述相同时间点给予母鼠和仔鼠腹腔注射.各组仔鼠于生后13 d分别评估早期神经行为改变.评估完成后处死取脑组织检测脑重变化;焦油紫染色进行神经病理学评估;Western blot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和宫内感染组相比,围产期反复感染组仔鼠脑重下降(P<0.05),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神经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反复感染组TNF-α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宫内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均P<0.01);而MBP表达量却低于宫内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P<0.01).神经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生后13 d时反复感染组小鼠步态反射、翻正反射与负向趋地反射完成时间均长于宫内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 围产期反复感染加重未成熟脑组织内的炎症反应与神经细胞凋亡,是导致未成熟脑白质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

2014 Vol. 16 (12): 1260-1264 [摘要] ( 4460 ) [HTML 1KB] [PDF 1926KB] ( 1020 )
1265 骨桥蛋白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地塞米松的干预作用
孙海会, 尚云晓, 杨男
目的 探讨哮喘气道炎症与骨桥蛋白(OPN)表达的相关性,以及地塞米松(DXM)对OPN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不同程度哮喘组(卵清蛋白OVA激发1周和2周组)及DXM治疗1周和2周组,每组10只;OVA致敏、激发建立急性哮喘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气道炎症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OVA-sIgE水平;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定位和定量分析肺组织OPN表达;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OPN mRNA水平.结果 哮喘组气道病理学改变较对照组和DXM组明显,且OVA激发2周哮喘组改变较激发1周组明显.哮喘组血清OVA-sIgE水平较对照组和DXM组明显升高(P<0.01);且OVA激发2周组高于激发1周组(P<0.01).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哮喘组OPN及OPN mRNA表达较对照组和DXM组均显著升高(P<0.01);且OVA激发2周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激发1周组(P<0.01).结论 OPN可能是哮喘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哮喘气道炎症越重,OPN表达水平可能越高;DXM可能通过抑制OPN的表达来减轻哮喘炎症.
2014 Vol. 16 (12): 1265-1270 [摘要] ( 5149 ) [HTML 1KB] [PDF 3616KB] ( 1190 )
1271 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改良方法的研究 Hot!
郭慧, 毛萌, 俞丹, 周晖, 童煜

目的 改进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AS)的体外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生后3 d的Sprague-Dawley大鼠的大脑皮层,常规分离纯化AS,低密度种植,培养箱中孵育1 h后换瓶,24 h后换液,细胞融合成单层后传代,传代后维持在含10%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中培养,并在长时期内不给予更换或补加培养液.采用 GFAP/DAPI免疫荧光法鉴定AS细胞.结果 体外培养的纯化大鼠大脑皮层AS,表现为细胞突起细长、胞体明显缩小、形态多样的纤维型AS,最后细胞突起之间相互连接形成AS网络.GFAP/DAPI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示GFAP阳性细胞达98%以上.结论 大鼠大脑皮质AS的体外培养改良方法培养的AS体外形态、发育特点均与在体内AS基本一致,且纯度较高,为进一步进行AS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2014 Vol. 16 (12): 1271-1274 [摘要] ( 5065 ) [HTML 1KB] [PDF 1782KB] ( 1155 )
临床经验
1275 儿童手足口病后脱甲病的临床特点
汤建萍, 胡梦叶, 韦祝
2014 Vol. 16 (12): 1275-1276 [摘要] ( 4498 ) [HTML 1KB] [PDF 1162KB] ( 1327 )
病例报告
1277 微阵列技术检测Wolf-Hirschhorn综合征1例报告
阙丽萍, 梁立阳, 孟哲, 罗向阳, 欧榕琼, 侯乐乐
2014 Vol. 16 (12): 1277-1278 [摘要] ( 3875 ) [HTML 1KB] [PDF 1013KB] ( 1075 )
1279 气管原基迷入型食管狭窄1例
张细元
2014 Vol. 16 (12): 1279-1280 [摘要] ( 3439 ) [HTML 1KB] [PDF 1256KB] ( 1040 )
1281 蓝氏贾第鞭毛虫合并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王毓, 张乐萍, 吴珺, 左英熹
2014 Vol. 16 (12): 1281-1282 [摘要] ( 3976 ) [HTML 1KB] [PDF 1350KB] ( 1266 )
综述
1283 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
吴琳琳, 韩波
心肌炎是指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心肌炎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及患者临床数据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心肌炎诊治方面出现了一些新进展.无创性心脏磁共振检查对心肌炎的的诊断有重大的价值,但不能替代心内膜心肌组织活检.心肌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辅助支持处理,主要为积极治疗休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综合治疗,尤其是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治疗.因目前缺乏大量的相关临床研究数据,对于心肌炎的诊治仍需进一步探索.
2014 Vol. 16 (12): 1283-1288 [摘要] ( 5514 ) [HTML 1KB] [PDF 1485KB] ( 2739 )
1289 孤独症谱系障碍中免疫异常的研究进展
王田甜, 杜琳, 单玲, 贾飞勇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许多研究发现ASD患儿免疫功能异常.该文综述了ASD的免疫学异常研究进展,包括免疫细胞、抗体蛋白、补体、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异常及他们与ASD之间的潜在关系,同时阐述了母体免疫激活等与ASD发病相关的免疫学影响.
2014 Vol. 16 (12): 1289-1293 [摘要] ( 4982 ) [HTML 1KB] [PDF 1433KB] ( 1423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杂志简介
编委成员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立文悉通 - 专业SCI论文服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丁香客
中国新闻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美国PubMed
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话:0731-84327402  传真:0731-84327922 E-mail: cjcp1999@cs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湘ICP备170217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