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感染的住院患儿鼻部携带菌株与金葡菌感染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以56 例金葡菌感染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鼻拭子标本进行培养,检测患儿的金葡菌鼻部携带率,并采用PCR 方法分别检测临床菌株和鼻部携带菌株的mecA 耐药基因和PVL 毒力基因。结果 56例金葡菌感染患儿中,22 例(39%)鼻部携带金葡菌,携带患儿以婴儿为主(18 例)。50%(11/22)携带患儿既往1 年内有住院史。在感染株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占29%(16/56);在携带株中,MRSA 占32%(7/22)。PCR 检测携带患儿的临床感染菌株和鼻部携带菌株mecA 阳性结果完全一致,可一一对应;90%(4/5)的PVL 阳性鼻部携带菌株可以与临床感染菌株一一对应,且均为MRSA 菌株。结论 鼻部定植是金葡菌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医院内传播可能是导致金葡菌鼻部携带,最终导致其感染的重要潜在危险。金葡菌鼻部携带菌株与感染菌株可能具有同源关系,需要进一步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明确其同源关系。
目的 检测儿童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肺炎链球菌(SP)的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不同部位SP 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诊断为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IPD)的70 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期随机选取因SP 所致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164 例患儿为对照组。采集IPD 患儿无菌部位(血液、脑脊液等)标本和对照组患儿痰液标本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的SP 行药敏分析。结果 70 例IPD 患儿无菌部位中共分离到82 株侵袭性SP,其中分离自血液49 株(60%),脑脊液19 株(23%)。5 年间侵袭性SP菌株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0.01);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菌株中青霉素不敏感SP(PNSP)的总检出率(27% vs17%)及各年度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PNSP 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不敏感率明显高于青霉素敏感SP(PSSP)(P<0.01)。侵袭性和非侵袭性SP 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的不敏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和非侵袭性SP 的多重耐药率分别为89% 和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侵袭性SP 易侵入患儿血液,总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药敏分析结果对于不同类型SP 感染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目的 探讨辅助性T 细胞9(Th9)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9(IL-9)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3 年1 月至2014 年6 月诊断为MP 感染患儿86 例,分为上呼吸道感染组(URI 组,n=29)、轻症MP 肺炎(MPP)组(n=32)和重症MPP 组(n=25)。另选取28 例同期行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Th9 细胞百分率;ELISA 法检测各组血清细胞因子IL-9 水平。结果 URI 组、轻症MPP 组和重症MPP 组患儿外周血Th9 细胞百分率及IL-9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轻症MPP 组和重症MPP 组患儿外周血Th9 细胞百分率及IL-9 水平均高于URI 组(P<0.05),且重症MPP 组显著高于轻症MPP 组(P<0.01)。结论 MP 感染患儿外周血Th9 细胞百分率及其细胞因子IL-9 的表达水平升高,且随病情加重而增加,推测Th9 细胞及IL-9 可作为MP 感染患儿病情发展及转归的评价指标。
目的 探讨反复喘息婴幼儿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及Th17 细胞比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急性发作期的反复喘息婴幼儿30 例作为喘息组,同时选取同年龄段20 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肺炎组,另选取同年龄段在该院外科住院的疝气、肾结石等非感染性、非肿瘤性疾病术前患儿23 例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儿外周血中MDSC、Th17 细胞的比例,采用Spearman 相关性分析MDSC 及Th17 细胞比例的相关性。结果 喘息组患儿MDSC 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高于肺炎组和对照组,肺炎组高于对照组(P<0.05)。喘息组Th17 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高于肺炎组及对照组,肺炎组与对照组Th17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喘息组外周血MDSC 及Th17 细胞比例呈正相关关系(r=0.645,P<0.01)。结论 MDSC 及Th17 细胞可能参与了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发生发展。
目的 探讨1~3 岁哮喘(AS)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分析其与肺功能、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111 例1~3 岁AS 患儿纳入该研究,根据症状分为两组:AS 急性期组(n=62)及AS 缓解期组(n=49),对所有患儿进行FeNO、肺功能及外周血EOS 计数检查。另选60 例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AS 急性期组患儿FeNO 水平(中位数24.4 ppb)高于AS 缓解期组(18.0 ppb)及对照组(13.7 ppb),AS 缓解期组高于对照组(P<0.05)。FeNO 值与肺功能参数(PEF、TEF75、TEF50、TEF25)及外周血EOS 计数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测定FeNO 水平可以辅助评价1~3 岁AS 患儿AS 的控制水平,但FeNO水平与肺功能及外周血EOS 计数无关。
目的 了解CCLG-ALL2008 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08 年4 月至2013 年6 月间初诊为儿童ALL,并接受CCLG-ALL2008 方案治疗的591 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观察其中80 例复发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CCLG-ALL2008 方案治疗后标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复发率分别为7.0%、10.7%、28.7%(P<0.05)。TEL/AML1 阳性ALL 患儿复发率为8.0%,其复发患儿5 年预期总生存率(OS)为37.04%;MLL 阳性与BCR/ABL 阳性ALL 患儿复发率分别为35.0% 和24.2%,5 年OS 为0。复发者以超早期为主,占53%,超早期复发者5 年OS 为0;早期和晚期复发分别占34% 和14%,其5 年OS 分别为11.44% 和60.00%。复发部位以单纯骨髓复发为主(83%),单纯骨髓复发患儿5 年OS 为9.23%;骨髓伴有骨髓外复发患儿占11%,其5 年OS 为25.00%;单纯骨髓外复发患儿占6%,其5 年OS 为100%。T 细胞型ALL 患儿复发率为9.5%,其复发患儿5 年OS 为0;B 细胞型ALL 患儿复发率为14.3%,其复发患儿5 年OS 为15.52%。结论 CCLG-ALL2008 方案治疗后高危组患儿复发率较高;MLL、BCR/ABL 等基因阳性是高危复发因素。免疫分型与复发率无明显相关性。早期复发、单纯骨髓复发、T 细胞型ALL 复发及伴有BCR/ABL、MLL 等基因异常者复发后生存率极低。
目的 研究ALL-BFM 95 方案在治疗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高危患儿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 年7 月至2013 年8 月按ALL-BFM 95 方案进行化疗的47 例初治ALL 高危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行化疗患儿27 例,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儿20 例,采用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47 例患儿中,复发后死亡12 例(26%),治疗相关死亡5 例(11%),5 年预计无事件生存率(pEFS)为62%。单纯化疗患儿5 年pEFS 为52%,化疗联合HSCT 患儿5 年pEFS 为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单纯强的松反应差的高危ALL 患儿5 年pEFS(80%)显著高于化疗后第15 天(60%)及第33 天(0)骨髓M3 状态的高危ALL 患儿(P<0.05)。结论 ALL-BFM 95 方案在治疗高危儿童ALL 中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复发仍是ALL 高危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化疗联合HSCT 对高危ALL 患儿的疗效优于行单纯化疗;化疗后第15 天及第33 天骨髓M3 状态的高危ALL 患儿预后较差。
目的 探讨一步法多重RT-PCR 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常见4 种融合基因的检测效果。方法 2003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确诊的ALL 患儿76 例,采集所有患儿骨髓标本,提取细胞总RNA,一步法多重RT-PCR 或常规巢式PCR 法对E2A/PBX1、MLL/AF4、BCR/ABL 和TEL/AML1 融合基因进行检测;DNA测序对PCR 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一步法多重RT-PCR 及DNA 测序验证显示76 例ALL 患儿中,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12 例(产物长度分别为298 bp 9 例,259 bp 3 例), E2A/PBX1 融合基因阳性3 例(产物长度373 bp), BCR/ABL 融合基因阳性1 例(产物长度2124 bp),MLL/AF4 融合基因阳性7 例(产物长度分别为427 bp 1 例,673 bp 6 例),与常规巢式PCR 检出结果一致。结论 一步法多重RT-PCR 可应用于儿童ALL 常见融合基因的检测。
目的 探讨输血对贫血早产儿生命体征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胎龄<34 周、出生1 周后接受输血治疗的40 例贫血早产儿为研究对象。运用便携式超声诊断仪测定输血前与输血结束后24 h 内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输血前后各24 h 内记录患儿有无呼吸暂停及呼吸暂停次数;输血前及输血结束时,在患儿安静时监测一次体温、血压,同时输血前后各4 h 内每小时记录一次患儿安静时的心率、呼吸频率、经皮氧饱和度等。结果 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4 h 内患儿心率、呼吸频率均明显下降(P<0.05)。4 例患儿输血前24 h 内有呼吸暂停,输血后24 h 内未再出现呼吸暂停。输血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体温较前均无显著变化(P>0.05);输血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短轴缩短率较前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输血可以改善贫血早产儿的临床症状,而且对心脏功能无显著影响。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合并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相关临床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合并DIC 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临床回顾研究方法对我院NICU 2012~2013 年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100 例患儿进行研究。根据ISTH 显性DIC 评分系统将患儿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非显性DIC 组(早期DIC 组)及显性DIC 组(晚期DIC 组),对各组临床表现及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 例败血症患儿中合并早期DIC 者44 例(44%);3 组患儿硬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6,P<0.05);窒息、出血及G- 菌感染是败血症合并早期DIC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临床有窒息、出血及G- 菌感染的新生儿应积极监测凝血功能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预防患儿由早期DIC 进展为晚期DIC,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肺出血(NP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 年1 月至2014 年6 月确诊为NPH 的122 例患儿,按胎龄分层后,随机分为HFOV+PS 治疗组(简称试验组)和单纯HFOV 治疗组(简称对照组),每组61 例。两组患儿均在发生NPH 后行HFOV,试验组在行HFOV 后2~4 h 给予气管内注入PS,然后继续HFOV。观察两组患儿上机时及上机后6、12、24 h 的血气分析、OI 值、PaO2/FiO2(P/F)值的动态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肺出血时间、上机时间、并发症和治愈率。结果 试验组在上机后6、12、24 h 的PaO2、PaCO2、OI 值、PaO2/FiO2(P/F)值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肺出血停止时间及上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愈率(87%)与对照组(8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 联合PS 治疗NPH 可以改善氧合,缩短NPH 时间及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与单纯HFOV 相比并不能降低病死率。
目的 了解试管婴儿的生存质量,并探讨导致试管婴儿出生缺陷及新生儿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比较150 例采用体外受精(IVF)技术受孕的婴儿(IVF 组)与200 例自然受孕婴儿(对照组)的出生情况、母亲妊娠期疾病、出生缺陷及新生儿期并发症等指标;通过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对试管婴儿出生缺陷及新生儿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VF 组双胎及低出生体重儿构成比增高(P<0.01),而出生体重降低(P<0.05)。与对照组母亲相比,IVF 组母亲生产年龄偏大,剖宫产、胎膜早破及妊娠合并症发生率增高(P<0.05)。IVF 组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IVF 组低出生体重及硬肿症发生率增高(P<0.05),住院时间更长(P<0.01)。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IVF、早产、双胎及母亲妊娠合并症是导致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IVF 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与自然受孕儿无明显差异,但双胎构成比、低出生体重发生率高于自然受孕儿,住院时间更长;自然受孕、避免早产、减少双胎妊娠及预防母亲妊娠合并症可降低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
目的 对肥胖儿童中黑皮素4 受体(MC4R)基因编码区进行突变位点筛查,研究其与肥胖相关指标的关系,并对突变可能造成的基因功能改变进行预测。方法 选择北京市160 例7~18 岁重度肥胖和100 例体重正常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测量和血生化指标检测。使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和测序方法进行MC4R基因编码区筛查。使用生物信息学网络数据库对筛出的突变进行功能预测。结果 肥胖儿童中筛出杂合子错义突变3 例(Val95Ile、Val166Ile、Val179Ala);在对照组中筛出杂合子错义突变1 例(Met218Thr);Val103Ile变异在肥胖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 7 例(4.4%)和6 例(6.0%)(P>0.05)。其中肥胖组中筛出的Val179Ala 为首次发现的杂合子突变。携带Val95Ile、Val166Ile 或Val179Ala 突变的3 例肥胖儿童与未携带这3 个突变的其他157 例肥胖儿童的BMI、体重、腰围、臀围、血脂指标、血糖和脂肪百分比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筛出的突变进行功能预测,发现上述5 个变异均可能对蛋白质功能产生影响。结论 在肥胖儿童MC4R 基因编码区共发现5 个变异,其中Val179Ala 为首次发现的新突变;功能预测发现这5 个变异均可能对蛋白质的功能造成影响。
Fanconi-Bickel 综合征(FBS, OMIM 227810)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罕见糖代谢异常疾病,致病基因为SLC2A2。该文报道3 例经SLC2A2 基因分析确诊的FBS 病例。3 例患儿表现为典型的糖原累积症及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表现。基因测序显示1 例为纯合剪接突变IVS8+5G>C(c.1068+5 G>C);1 例为纯合无义突变c.1194T>A(p.Tyr398X);1 例为错义突变c.380C>A(p.Ala127Asp)和重复突变c.970dupT(p.324TyrfsX392),其中c.970dupT(p.324TyrfsX392)非经父母遗传,为新生突变。该4 种突变中,除IVS8+5G>C 外,其余3 种为中国人种FBS 新突变,而c.970dupT(p.324TyrfsX392)可能为世界首例FBS 新生突变报道。
收集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先证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 直接测序法进行MLC1 基因突变检测。患儿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巨颅,头颅MRI 扫描显示弥漫性脑白质肿胀,伴双侧额顶部皮层下囊肿。基因测序结果发现患儿携带MLC1 基因2 个杂合突变:第3 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217G>A(p.Gly73Arg)和第9 内含子的剪接位点突变c.772-1G>C in IVS9-1。患儿的父母均为c.772-1G>C in IVS9-1 杂合突变携带者,无临床症状。可推测患儿c.772-1G>C in IVS9-1 突变来源于父母;c.217G>A(p.Gly73Arg)为新生突变,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不同基因型患儿间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择同时行肝穿和肾穿的41 例HBV-GN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标本进行基因分型、乙型肝炎病毒(HBV)cccDNA 检测,分析HBV-GN 不同基因型患儿间临床、病理特征及HBV 复制的差异。结果 41例HBV-GN 患儿中,C 基因型29 例(71%),B 基因型10 例(24%),B/C 混合型2 例(5%)。C 基因型患儿的血尿、蛋白尿、补体C3 下降、谷丙转氨酶升高及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 基因型患儿;C 基因型患儿HBV cccDNA 阳性比例高于B 基因型患儿。但两种不同基因型患儿肾组织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肝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GN 的基因型主要以C、B 基因型为主,且以C 基因型占优势。C 基因型患儿较B 基因型临床症状严重,但两者在病理学特征上无明显差异。
目的 25 羟维生素D3 [25(OH)D3] 是维生素D(VitD)的主要产物,可反映体内活性VitD 的绝对含量。该文检测了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血清25 羟维生素D3 [25(OH)D3] 水平的变化,以了解VitD 含量与JIA 发病、疾病活动度等的可能关系。方法 收集2013 年1 月至2014 年3 月确诊为JIA 的53 例患儿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血清25(OH)D3 水平,并与同期106 例正常体检儿童(对照组)血清25(OH)D3水平作比较。并分析JIA 患儿25(OH)D3 水平与JIA 亚型、疾病活动度、外周血超敏C 反应蛋白、血沉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JIA 组25(OH)D3 水平明显减低(中位数42.6 nmol/L vs 49.9 nmol/L,P<0.01)。JIA 组VitD 严重缺乏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7.0% vs 6.6%,P<0.05)。JIA 患儿血清25(OH)D3 水平与JIA 亚型、疾病活动度、C 反应蛋白、血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JIA 儿童VitD 含量明显减低,VitD 含量降低可能与JIA 的发生有关,但VitD 含量与JIA 亚型、疾病严重度及活动性无关。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期起病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78 名儿童青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倒背数字、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以及P300 等评估认知功能,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症状。结果 患者的受教育年限越长,P300Fz 点P3 潜伏期越短;患者发病年龄越早,P300Fz 点P3 波潜伏期越长;患者母亲受教育年限越长,患者的IQ 总分、言语IQ 分、操作IQ 分、WCST 概念化水平百分数以及倒背分数越高;父亲受教育年限越长,患者的WCST 概念化水平百分数和WCST 完成分类数越高;PANSS 阴性症状分量表得分高者IQ 总分低、言语IQ 分低、操作IQ 分低、WCST 概念化水平低、WCST完成分类数少以及倒背分数低,PANSS 抑郁分高者倒背分数低,PANSS 总分高者WCST 完成分类数少以及倒背分数低;疾病稳定时间长者倒背分数高。结论 阴性症状严重程度及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儿童青少年期起病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目的 评价儿童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瘘(CAF)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疗效、并发症及抗凝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行CAF 介入封堵治疗的12 例患儿术前、造影及术后随访资料,记录不同类型CAF 的封堵方式、抗凝方案、术后并发症、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本组患儿年龄1~158 个月;近端型/中型4 例,近端型/大型5 例,远端型/中型3 例,均成功封堵;术后随访3.5±2.4 年;11 例患儿术后口服阿司匹林6 个月,1 例口服18 个月;无血栓、介入并发症,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胸比、肺动脉压下降,病变冠状动脉开口直径减小。结论 儿童期介入封堵治疗近端型和远端型/中型CAF 近中期疗效、安全性满意;术后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可预防近中期血栓事件,但疗程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构建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的ABCA3 基因突变体c.875A>T(p.E292V)和c.2169G>A(p.M723I)及其绿色荧光表达载体的方法,并观察其在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重叠延伸PCR 法构建ABCA3 基因的两个突变体E292V 和M723I,运用限制性酶切连接等技术构建两个突变体的绿色荧光表达载体,使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 将构建的载体瞬时转染到A549 细胞株,使其在体外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重组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构建的两个突变体E292V 和M723I 经测序分别证实ABCA3 基因cDNA 第875 位碱基A 变为T 和第2169 位碱基G 变为A,重组子转染A549 细胞后,野生型和突变型基因的蛋白质都在细胞内成功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ABCA3 基因野生型及突变型的绿色荧光表达载体,并使其在A549 细胞表达,为后续实验提供了条件。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在不同时间点海马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 及LC3 的表达变化,并探讨雷帕霉素对上述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生后7 d 的108 只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 组和雷帕霉素组,每组36 只。采用改良Rice 法建立HIBD 模型;假手术组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但不予结扎,不行低氧处理;雷帕霉素组在模型制作前1 h 予腹腔注射雷帕霉素(0.5 mg/kg)。各组大鼠分别于模型制作结束后0、6、12、24、48、72 h 时间点麻醉后断头取脑,采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Beclin-1 及LC3 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HIBD 组Beclin-1 蛋白及雷帕霉素组Beclin-1、LC3- Ⅱ蛋白表达水平均从0 h 起开始升高,24 h 时达到峰值后回落;HIBD 组LC3- Ⅱ蛋白表达水平从0 h 起开始升高,12 h时达到峰值后回落。与假手术组相比,HIBD 组及雷帕霉素组Beclin-1、LC3- Ⅱ蛋白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5);与HIBD 组相比,除12 h 时LC3- Ⅱ蛋白水平外,雷帕霉素组各时间点Beclin-1、LC3- Ⅱ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海马组织细胞经缺氧缺血后出现自噬激活,而雷帕霉素能增强自噬这一表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