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基础血清黄体生成素(LH)对女性中枢性性早熟(CPP)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279例女性性早熟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CPP 175例、单纯乳房早发育(PT)104例,均行体格生长评价、骨龄测定以及基础LH、卵泡刺激素(FSH)检测和性激素激发试验等。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基础LH、FSH及其峰值对诊断CPP的意义,并分析基础LH与LH峰值的相关性。结果 CPP组的骨龄,基础LH、FSH,以及LH和FSH峰值,LH/FSH峰值之比均较PT组升高(P < 0.01)。以基础LH和LH峰值诊断效果较好。基础LH对骨龄7.0~9.0岁,9.0~11.0岁, > 11.0岁3个CPP亚组的诊断价值以 > 11.0岁组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基础LH在0.45 IU/L时Youden指数最大,灵敏度为0.667、特异度为0.8;LH峰值在9.935 IU/L时Youden指数最大,灵敏度为0.748、特异度为1。基础LH与LH峰值成正相关(r=0.440、P < 0.01)。结论 基础LH可作为诊断CPP的初筛指标,在不同骨龄阶段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并可作为疗效监测指标。
目的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重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重型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槐杞黄治疗组(n=51)和常规治疗组(n=47)。槐杞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槐杞黄颗粒,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IgA、IgG、IgM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内再次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3个月后槐杞黄治疗组血清IgA、IgG、IgM水平及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 < 0.05);槐杞黄治疗组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 < 0.05);治疗后3个月内槐杞黄治疗组再次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 < 0.05)。结论 槐杞黄颗粒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降低重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短期内再次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目的 了解KI和WU多瘤病毒(KIPyV和WUPyV)与天津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扩增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集的3 730份来自天津地区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KIPyV和WUPyV基因检测,同时所有标本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选取部分KIPyV和WUPyV 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利用测序序列与已知序列比对并绘制进化树。再从中选取两株KIPyV VP1基因克隆到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并将核苷酸序列提交GenBank。结果 3 730份标本中,KIPyV阳性检出453份(12.14%),WUPyV阳性检出63份(1.69%)。KIPyV平均感染率在6~7月明显偏高,WUPyV平均感染率在2~3月达到一个小高峰。两种多瘤病毒感染的阳性患儿年龄主要集中在3岁以内。KIPyV和WUPyV与其他7种呼吸道病毒存在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为2.31%(86/3 730);WUPyV和KIPyV混合感染9份。选取的35份KIPyV阳性PCR产物序列与GenBank已公布的KIPyV序列的同源性在94%~100%之间;选取的12份WUPyV阳性PCR产物序列与GenBank已公布的WUPyV序列的同源性在95%~100%之间。两株KIPyV VP1基因序列已被GenBank收录,登录号为KY465925和KY465926。结论 天津地区部分儿童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可能与WUPyV和KIPyV感染相关。KIPyV感染多发于夏季,WUPyV感染多发于春季。KIPyV和WUPyV与国内外流行株间差异较小,基因组相对稳定。
目的 分析血清miR-17-92基因簇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20例RB患儿、2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miR-17-92基因簇表达水平,分析其在不同分期RB患儿的表达差异及综合治疗前后的变化,并采用ROC曲线判断其对RB的诊断价值。结果 RB患儿血清中miR-17-92基因簇成员miR-17-3P、miR-17-5P、miR-18a和miR-20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以miR-18a升高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miR-19a、miR-19b-1和miR-92a-1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iR-17-5P、miR-17-3P、miR-18a和miR-20a表达量在早中期和晚期RB患儿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综合治疗后表达量显著降低(P < 0.05)。miR-17-3P、miR-17-5P、miR-18a和miR-20a对RB诊断价值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0、0.755、0.828和0.665,以miR-18a的AUC最大,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90%)和特异度(65%)。结论 miR-17-92基因簇的miR-17-3P、miR-17-5P、miR-18a和miR-20a在RB患儿血清中高表达,miR-18a有可能作为RB诊断的新指标。
目的 观察可乐定透皮贴片与氟哌啶醇片治疗中重度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134例耶鲁大体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总评分25分以上的中重度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可乐定组(70例)和氟哌啶醇组(64例)。可乐定组给予可乐定透皮贴片治疗,氟哌啶醇组给予氟哌啶醇治疗,疗程均为8周。采用YGTSS进行治疗前后症状评价,并记录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氟哌啶醇组治疗1周的疗效高于可乐定组(P < 0.05);治疗后3周、5周、8周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运动抽动积分、发声抽动积分、功能受损积分和总评分方面,治疗1周后可乐定组的YGTSS减分率均低于氟哌啶醇组(P < 0.05);治疗3周、5周、8周时,两组的YGTSS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可乐定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低于氟哌啶醇组(37%)(P < 0.01)。结论 可乐定透皮贴剂和氟哌啶醇均是治疗儿童中重度抽动障碍的有效药物,可乐定起效速度较慢,但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且不良反应低于氟哌啶醇。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病情及治疗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第1次诊断为HSP的患儿50例为HSP组,以49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空腹采集两组儿童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 D3]水平。根据25-(OH) D3检测结果将HSP患儿进一步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 20 ng/mL)(n=9)、不足组(> 15 ng/mL~20 ng/mL)(n=15)、缺乏组(≤ 15 ng/mL)(n=25)、严重缺乏组(≤ 5 ng/mL)(n=1)。收集HSP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激素治疗情况、入院前病程及住院天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HSP组患儿血清25-(OH) D3水平(16±6 ng/mL)低于健康对照组(29±5 ng/mL)(P < 0.01)。与正常组+不足组患儿[25-(OH) D3 > 15 ng/mL]相比,缺乏组+严重缺乏组患儿[25-(OH) D3 ≤ 15 ng/mL]肾脏受累发生率、激素使用率均增高(P < 0.05),中位住院天数延长(P < 0.05),但入院前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HSP患儿血清25-(OH) D3水平低,低血清25-(OH) D3水平HSP患儿肾脏受累风险及激素使用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但补充维生素D对HSP有无治疗作用,能否缩短HSP患儿病程,改善远期预后,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分析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采集600例早产儿出生24 h内静脉血,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 D]水平,并分析早产儿性别、出生体重、出生季节、胎龄,以及母亲的年龄、职业、早孕期体重指数(BMI)、分娩方式及妊娠期并发症等对血清25(OH) D水平的影响。结果 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不足、充足的比例分别为42.0%、38.7%和19.3%。夏、秋季出生的早产儿血清25(OH) D水平显著高于冬季(P < 0.05),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春、冬季(P < 0.003)。与母亲年龄≥ 30岁者比较,年龄 < 30岁母亲所生早产儿血清25(OH) D水平显著降低(P < 0.05),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 < 0.017)。与母亲肥胖者比较,超重或体重正常母亲所生早产儿血清25(OH) D水平显著增高(P < 0.05),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 < 0.006)。母亲妊娠合并子癎前期者,其早产儿血清25(OH) D水平显著低于无子癎前期者(P < 0.05),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子癎前期者(P < 0.01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冬春季出生、母亲年龄 < 30岁及早孕期BMI ≥ 28 kg/m2为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较高,有维生素D缺乏高危因素的早产儿生后需尽早补充维生素D。
目的 探讨沉默膜联蛋白A2(AnxA2)对肺炎支原体(MP)处理后人气道上皮细胞H29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核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及黏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H292细胞分为对照组、MP组、NC-siRNA+MP组和AnxA2 siRNA+MP组。MP组上皮细胞采用5 μg/mL MP抗原孵育2 h。NC-siRNA+MP组和AnxA2 siRNA+MP组细胞分别转染NC-siRNA和AnxA2 siRNA 24 h后用MP抗原刺激2 h。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AnxA2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AnxA2、磷酸化EGFR(p-EGFR)、磷酸化p65 NF-κB(p-p65 NF-κB)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黏蛋白5AC(MUC5AC)和黏蛋白5B(MUC5B)的分泌。结果 MP组和NC-siRNA+MP组细胞活性低于对照组(P < 0.05),AnxA2 siRNA+MP组细胞活性高于MP组和NC-siRNA+MP组,但仍低于对照组(P < 0.05)。MP组和NC-siRNA+MP组AnxA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AnxA2 siRNA+MP组(P < 0.05)。相比于对照组,MP组和NC-siRNA+MP组中p-EGFR、p-p65 NF-κB、MUC5AC和MUC5B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 < 0.05),AnxA2 siRNA+MP组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则低于MP组和NC-siRNA+MP组,但仍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AnxA2通过介导人气道上皮细胞EGFR/NF-κB信号活化和黏蛋白表达参与MP抗原诱导的气道病变。
目的 探讨高脂饮食对瞬时感受器电位阳离子通道香草酸-1(TRPV1)在小鼠呼吸系统和背根神经节(DRG)上的表达变化,并研究其对感觉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将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成普通饲料组和高脂饲料组,每组10只。分别喂养相应饲料并监测体重。喂养7周后取两组小鼠肺叶、支气管组织,以及胸3~4段DRG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RPV1表达水平,并用膜片钳测量DRG动作电位和TRPV1电流。结果 经7周饲养后,高脂饲料组平均增重(6.4±2.6 g)显著大于普通饲料组(2.3±0.5 g)(P < 0.001)。高脂饲料组支气管、肺泡和DRG上TRPV1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普通饲料组(P < 0.05)。高脂饲料组DRG上TRPV1电流强度和动作电位激发数目较普通饲料组均明显升高(P < 0.05)。结论 高脂饮食引起小鼠体重明显增加,导致小鼠呼吸系统和外周感觉神经元中TRPV1呈现高表达和易激惹高兴奋性,提示TRPV1可能是导致支气管超高反应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