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发生产肺炎克雷伯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KPC-Kp)定植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为NICU 住院新生儿中有KPC-Kp 定植的新生儿9 例,随机选取同期NICU 无该菌定植的新生儿18 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行单因素及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了解定植KPC-Kp 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住院天数、呼吸机使用时间、先天性心脏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插管、外科手术、静脉营养时间、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及使用时间、使用糖肽类抗生素。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时间(>4 d)是NICU 新生儿定植KPC-Kp 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7,95%CI:1.98~175.5,P=0.01)。控制该菌定植方法包括对定植KPC-Kp 新生儿的隔离、监测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结论 较长时间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NICU新生儿发生KPC-Kp 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的 总结新生儿百日咳的临床特点和致病株的耐药性。方法 分析7 例新生儿百日咳患儿的临床特点,采用Etest 方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对红霉素等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7 例患儿中,6 例患儿的母亲或祖辈有持续10 d 以上的咳嗽,其中4 例患儿的家庭成员中,≥ 3 人咳嗽。患儿早期均有鼻塞、轻咳症状,5 例在病程4~7 d 出现典型痉挛性咳嗽;5 例口唇青紫,4 例有呼吸暂停,3 例有屏气发作,仅2 例有发热表现。可见程度不一的鼻扇、三凹征等呼吸困难表现。分离株中5 株在红霉素纸片周围没有形成抑菌环,Etest 检查显示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克林霉素对其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256 mg/L。结论 对于有呼吸道症状,且曾与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的新生儿应警惕百日咳的可能,应详问流行病学史,并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在百日咳病原菌中已很常见。
目的 比较吸入性和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Staphy1ococcus aureus pneumonia, SAP)的临床特点及分离菌株的耐药性。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08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确诊为SAP 的44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44 例患儿中,24 例为吸入性感染,20 例为血源性感染。结果 吸入性SAP 以3 岁以下婴幼儿多见,血源性SAP 以6 岁以上儿童多见。吸入性SAP 患儿咳嗽、喘息、湿罗音、呼吸困难和脓胸发生率显著高于血源性感染者(P<0.05),而血源性SAP 患儿高热、意识障碍、肝肾功能异常、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脓毒血症和皮肤软组织脓肿发生率更高(P<0.05)。吸入性SAP 分离株对阿莫西林/ 棒酸、苯唑西林和头孢西丁耐药率显著高于血源性SAP 分离株,血源性SAP 分离株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更高(P<0.05)。结论 吸入性SAP 好发于3 岁以下婴幼儿,呼吸道症状体征突出;血源性SAP 好发于6 岁以上儿童,感染中毒症状重,易致多器官感染和脏器功能损害。吸入性与血源性SAP 分离株的抗菌谱有差异。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万古霉素治疗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Staphylococcus aureus pneumonia,SAP)的血药浓度,探讨适宜的治疗剂量,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 年1 月至2013 年12月35 例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SAP 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35 例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SAP 患儿中,22 例(63%)进行了血药谷浓度监测,治疗剂量为10、12.5 和15 mg/(kg · 次)×q6h 者分别有11、4 和7 例。15 mg/(kg · 次)组平均谷浓度为14.98 mg/L(中位数),显著高于剂量为10 mg/(kg · 次)和12.5 mg/(kg · 次)组患儿(分别为4.97和8.00 mg/L,P<0.05);15 mg/(kg · 次)组达到万古霉素预计谷浓度的比例(71%)显著高于10 mg/(kg · 次)组(9%),与12.5 mg/(kg · 次)组(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科临床治疗SAP 使用万古霉素的剂量可能以15 mg/(kg · 次)×q6h ,即60 mg/(kg · d),较为合理。
目的 了解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部携带肺炎链球菌状况,以及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血清型分布。方法 2013 年3 月至2014 年2 月采集在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采用Etest 方法检测抗生素敏感性,荚膜肿胀试验检测血清型。结果 共采集到2 941 例1 月龄至16 岁患儿的鼻咽拭子,分离出肺炎链球菌699 株,携带率为23.8%。随机选取100 株菌检测了抗生素敏感性和血清型。分离株对静脉青霉素敏感率达98.0%,口服青霉素敏感率仅为33.0%,头孢克洛耐药率为54.0%,头孢曲松和亚胺培南中介率也分别达到18.0% 和38.0%。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不敏感率均为97.0%。多重耐药率为86.0%。常见血清型为6A(12.0%)、19F(12.0%)、6B(10.0%)、23F(9.0%)和14 型(8.0%),7、10 和13 价结合疫苗覆盖率分别为41.0%、42.0% 和59.0%。结论 门诊上呼吸道感染儿童中,鼻咽部肺炎链球菌携带率约为25%,抗生素耐药分离株常见,13 价结合疫苗覆盖率接近60.0%。
目的 探讨不同胸部影像学改变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肺功能异常的特点。方法 根据胸部影像学结果将确诊为MPP 的215 名患儿分为支气管肺炎组(125 例)、大叶性肺炎组(69 例)和间质性肺炎组(21 例),比较3 组间肺功能检测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时间用力呼出气体容量(FEV1)、最高呼气流速(PEF)和最大呼气中段流速(MMEF 25%~75%)的差异。结果 支气管肺炎组患儿急性期PEF(实测值和实测值/ 预计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患儿;大叶性肺炎组患儿急性期MMEF 25%~75% 显著低于其他两组;间质性肺炎组患儿急性期FVC 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患儿。3 组患儿恢复期肺功能与急性期比较,除大叶性肺炎组患儿FEV1 无明显好转外,其他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 胸部影像学为支气管肺炎改变的MPP 患儿主要表现为大气道功能受损;大叶性肺炎改变者以小气道功能受损更为明显;间质性肺炎改变患儿既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又有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目的 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半乳凝素3(Gal-3)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MPP 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ELISA 双抗体夹心法对48 例MPP 急性期患儿(重症组和轻症组分别为21 例和27 例)和30 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中TNF-α、IL-6、Gal-3 浓度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前重症组和轻症组患儿血清中TNF-α、IL-6、Gal-3 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症组TNF-α、IL-6 和Gal-3 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其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血清 TNF-α、IL-6 和Gal-3 在MPP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血清浓度可反映MPP 患儿的病情轻重。
无
目的 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住院28 d 以上的明确诊断为BPD 的早产儿110 例,根据临床分度标准分为轻度BPD(52 例)、中度BPD(44 例)、重度BPD(14 例),探讨不同分度BPD 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窒息、吸氧、母亲妊娠并发症、宫内感染性肺炎及机械通气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不同分度BPD 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母亲产前感染、吸氧浓度>40% 的持续时间、是否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参数、机械通气时间、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时间、是否采用INSURE 模式及是否合并解脲脲原体感染、宫内感染性肺炎及动脉导管未闭有关。有序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参数中的吸气峰压(OR=1.260,95%CI:1.096~1.448)、机械通气时间(OR=1.010,95%CI:1.005~1.016)为BPD 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INSURE 模式为保护因素(OR=0.208,95%CI:0.060~0.923)。结论 早产儿BPD 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避免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缩短应用机械通气时间、防止和减少肺部感染以及尽量采用INSURE 技术是预防BPD 进展的重要措施。
目的 回顾性分析CAMSBDH-ALL 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 年1 月至2007 年12 月间初诊儿童ALL 共318 例,2002 年12 月前收治的83 例患儿采用CAMSBDH-ALL99 方案治疗,其中标危(SR)患儿48 例,高危(HR)患儿35 例;之后收治的235 例患儿采用CAMSBDH-ALL03 方案,其中SR 患儿131 例,HR 患儿104 例。99 方案采用传统化疗;03 方案在99 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结果 03 方案组中长期OS 率及EFS 率均明显高于99 方案组 (均P<0.01);SR 及HR 患儿03方案组中长期OS 率及EFS 率亦均显著高于99 方案组(均P<0.01);03 方案组复发率(28.9%)显著低于99方案组(50.6%)(P<0.05),且病死率(28.5%)亦显著低于99 方案组(56.6%)(P<0.05)。结论 03 方案疗效明显优于99 方案,即能明显降低ALL 患儿复发率和病死率,提高患儿中长期生存率。
目的 探讨儿童危重型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0 年5 月至2012 年9 月监护室住院治疗的164 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33 例)和存活组(131 例)。比较两组在基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方面的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和存活组在不典型皮疹、持续高热(≥ 3 d)、呼吸困难、肺出血、心率增快、血压异常、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频繁抽搐发生率及血糖、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清乳酸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肺出血(OR=9.466,95%CI:1.786~21.256)、血压异常(OR=5.224,95%CI:1.012~28.985)、血清乳酸增高(OR=2.154,95%CI:1.020~8.253)是危重型手足口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肺出血、血压异常、血清乳酸增高是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目的 通过分析山东诸城2013 年学龄儿童尿液筛查结果,探讨尿液筛查的意义。方法 以山东诸城市6~12 岁学龄儿童为对象,随机抽取37 344 名儿童,对其晨尿进行尿常规检验,初次检验阳性者2 周后进行复查。结果 初筛阳性儿童2 388 人(6.39%),复检阳性儿童388 人(1.04%)。女生初筛和复查阳性率为9.52%、2.01%,均显著高于男生的3.79%、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阳性儿童中有302人确诊患有泌尿系统疾病,检出率为0.81%。结论 尿液筛查能够对部分隐匿性肾脏疾病进行早期发现,有利于儿童肾脏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目的 了解广西南宁地区6~18 岁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现状及超重/ 肥胖与高血压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南宁地区7 893 名 6~18 岁儿童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结果 男女生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高血压、高收缩压(HSBP)、高舒张压(HDBP)检出率分别为6.58%、4.02%、3.81%,其中男生高血压、HSBP 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P<0.05)。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3.87%、9.84%、19.23%。高血压、HSBP 及HDBP 检出率均表现为肥胖组> 超重组> 正常组 (P<0.05)。与正常组相比,超重组、肥胖组高血压发生的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2.71(1.69~5.96)和5.91(3.46~7.63)。血压与年龄、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广西南宁6~18 岁儿童青少年血压的分布特征为:血压值与儿童青少年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相关; 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密切相关,随着体重的增加,儿童青少年患高血压的危险亦增加。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远期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及焦虑样行为的变化以及多巴胺(DA)受体拮抗剂干预对其远期焦虑样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120 只7 日龄(P7)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HIBD 组及HIBD+DA 受体拮抗剂组。Rice 法制作HIBD 模型;假手术组予右侧颈总动脉分离,但不予结扎和低氧处理;HIBD+DA 受体拮抗剂组在造模前后予腹腔注射DA 受体拮抗剂,其余组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各组分别于P14、P21 及P28(n=10)进行高架十字迷宫(EPM)实验检测动物的焦虑样行为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大脑黑质TH 的表达。结果 P21 及P28 时HIBD 组开放臂停留时间(OT)及开放臂次数比率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HIBD+DAR 组增高(P<0.05),且HIBD+DAR 组OT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P14、P21 及P28 时HIBD 组及HIBD+DAR 组TH 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且HIBD 组低于HIBD+DAR 组(P<0.05)。结论 初生时给予DA 受体拮抗剂能改善HIDB 对青春期焦虑样行为的异常作用并能减轻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
目的 探讨nesfantin-1、ghrelin 在宫内生长受限(IUGR)大鼠胃黏膜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母鼠妊娠期低蛋白饮食法,使其自然分娩建立IUGR 新生大鼠模型。根据有无追赶生长分为追赶生长组(RC 组)、无追赶生长组(RR 组)、对照组(CC 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及Western blot 法测定不同日龄(12 d、21 d、28 d)及追赶生长情况的SD 大鼠胃黏膜的nesfantin-1/NUCB2、ghrelin mRNA 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大鼠出生后胃黏膜即有nesfatin-1/NUCB2 mRNA 及蛋白的表达。随日龄增长,3 组仔鼠胃nesfatin-1/NUCB2 mRNA 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断奶前(12 d、21 d),RC 组均高于CC 组(均P<0.05),而断奶后(28 d)RC 组与CC 组无差异;RR 组始终低于RC 组(均P<0.05)。生后12 d 开始RC 组ghrelin mRNA 及蛋白高于CC 组,断奶后两组无差异;RR 组于生后12 d 开始始终低于RC 组及CC 组。结论 Nesfatin-1 与ghrelin 共同表达于IUGR大鼠胃黏膜,参与长期的营养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