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长沙市13例SARS-CoV-2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儿均为家庭聚集性发病。2例无症状感染;其余11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咽部不适、腹痛、腹泻、抽搐、呕吐。临床分型包括7例轻型,5例普通型,1例重型。6例发热患儿热程中位时间为2 d。所有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CD4、CD8、IL-6等水平均在正常范围。13例患儿鼻咽拭子SARS-CoV-2核酸检测转阴的中位时间为13 d,期间3例患儿存在核酸检测假阴性现象;1例患儿鼻咽拭子SARS-CoV-2核酸检测阴性后大便核酸持续阳性12 d。6例患儿肺部CT有异常改变。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出院后2周随访均正常。结论 家庭内接触传播为儿童SARS-CoV-2感染的主要途径,不排除粪-口传播。儿童病例以轻型及普通型为主,未见细胞因子风暴现象,且近期预后良好,远期预后尚需继续追踪。建议对感染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多次多部位采样进行核酸检测,及时阻断传播。
目的 探讨不同抗生素使用策略对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影响及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胎膜早破新生儿22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抗生素使用策略不同将患儿分为研究组(n=95)和对照组(n=128)。研究组入院后以风险评估与感染筛查结果相结合使用抗生素,对照组入院后以风险评估结果使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及预后。按是否感染将患儿分为感染组(n=32)及非感染组(n=191),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胎膜早破时间较长,剖宫产率较高,抗生素总使用率及入院时抗生素使用率均较低,感染发生率较高,但败血症发生率较低(P < 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儿胎龄较小,胎膜早破时间较长,剖宫产率高,入院时及复查的CRP及PCT水平均较高,发热为常见症状(P < 0.05)。早产儿、剖宫产为胎膜早破新生儿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P < 0.05)。结论 对胎膜早破新生儿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征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胎膜早破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及剖宫产儿,应密切观察其病情的变化,如有发热表现,尽早复查CRP等感染指标,及时使用抗生素,防止严重感染。
目的 探讨生后3 d内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中的诊断价值,拟定不同胎龄段新生儿生后不同时龄段PCT诊断EOS的阈值。方法 纳入确诊败血症109例、临床诊断败血症215例、非败血症367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通过ROC曲线分析不同胎龄段、时龄段新生儿PCT水平诊断EOS的最佳阈值,比较PCT与血培养的诊断价值。结果 确诊组中胎龄<34周患儿PCT水平明显高于胎龄≥ 34周患儿(P < 0.05)。胎龄≥ 34周患儿在不同时龄段<12 h、12~<24 h、24~<36 h、36~<48 h、48~<60 h、60~72 h,PCT诊断EOS的最佳阈值分别为1.588、4.960、5.583、1.710、3.570、3.574 ng/mL,灵敏度分别为0.688、0.737、0.727、0.732、0.488、0.333,特异度分别为0.851、0.883、0.865、0.755、0.930、0.900。生后36 h内PCT的曲线下面积较血培养大(P < 0.05)。结论 晚期早产儿(胎龄≥ 34周)及足月儿在PCT诊断EOS时可采用共同的标准,但早期早产儿(胎龄<34周)需单独考虑。PCT诊断不同时龄段EOS患儿有不同的最佳诊断阈值,生后36 h内PCT在EOS中的诊断价值比血培养高。
目的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rs4073位点多态性与足月新生儿败血症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通过血培养阳性确诊为败血症的新生儿50例为败血症组;有临床症状但血培养阴性的50例新生儿为临床败血症组;另选取同期50例非感染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测序技术检测IL-8基因rs4073位点多态性,比较3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L-8基因rs4073位点基因型与足月新生儿败血症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IL-8基因rs4073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胎龄和IL-8基因rs4073位点TT基因型可能是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IL-8基因rs4073位点TT基因型可能与足月新生儿败血症易感有关。
目的 探讨新生儿乳糜性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特征、病因、治疗和转归。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1例新生儿乳糜性浆膜腔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儿中,单纯乳糜性胸腔积液13例,乳糜性腹腔积液2例,乳糜性心包积液2例,乳糜性多浆膜腔积液4例。先天性乳糜性浆膜腔积液患儿(n=5)纳入先天组,多发生在胎儿期,生后即出现症状;后天性乳糜性浆膜腔积液患儿(n=16)纳入后天组,多在中心静脉置管后1周内出现症状(n=14),2例与败血症相伴出现。先天组患儿浆膜腔积液的比重、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后天组(P < 0.05);而葡萄糖、三酰甘油水平均低于后天组(P < 0.05)。置管相关乳糜性浆膜腔积液的发生多与置管位置不当、移位损伤、渗透压过高等因素有关。乳糜性浆膜腔积液患儿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n=20),有效率达85%。先天组特殊奶粉喂养比例高于后天组,拔除置管比例低于后天组,浆膜腔积液吸收时间长于后天组(P < 0.05)。结论 引发新生儿乳糜性浆膜腔积液的原因和疾病发生的部位不同,症状出现的时间和表现不一。后天性患儿因血管损伤导致静脉高渗液渗出的可能性大。保守治疗效果显著,先天性患儿治疗难度高于后天性患儿。
目的 探究早产儿生后外周血人软骨糖蛋白-39(YKL-40)、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动态变化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出生胎龄≥ 28周且<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根据诊断分为BPD组(n=35)和非BPD组(n=51)。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早产儿生后第3、7、14天血清YKL-40和HMGB1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BPD组第3、7、14天血清YKL-40浓度均低于非BPD组(P < 0.001),HMGB1浓度均高于非BPD组(P < 0.001)。两组第7、14天血清YKL-40及HMGB1浓度均高于第3天(P < 0.017)。BPD组第14天HMGB1浓度高于第7天(P < 0.017),第7、14天YKL-4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17)。非BPD组第14天YKL-40浓度高于第7天(P < 0.017),第7、14天HMGB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17)。结论 BPD及非BPD早产儿生后第3、7、14天外周血中YKL-40及HMGB1水平存在差异,两者可能与BPD的形成相关。
目的 探讨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失败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10例1~12月龄使用CPAP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CPAP治疗成功组(270例)和失败组(40例)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PAP治疗失败的预测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 Ⅲ)≥ 10分(OR=13.905)、并发肺不张(OR=12.080)、合并心功能不全(OR=7.741)及CPAP治疗2 h后氧合指数(动脉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P/F)无显著改善(OR=34.084)是CPAP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失败的预测因素(P < 0.05)。CPAP治疗2 h后P/F无改善预测治疗失败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为0.79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3%和82.4%(截断值为203)。结论 CPAP治疗2 h后P/F无显著改善、PRISM Ⅲ评分≥ 10分、并发肺不张、合并心功能不全可作为CPAP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失败的预测因素。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再诱导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复发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择57例骨髓复发的ALL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VMDP组(长春新碱+米托蒽醌+地塞米松+培门冬酰胺酶,n=42)和VIDP组(长春新碱+去甲氧柔红霉素+地塞米松+培门冬酰胺酶,n=15)。分析比较两组完全缓解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VMDP组和VIDP组完全缓解率(74% vs 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患儿均发生3级或3级以上的血液学不良事件,VMDP组化疗相关病死率低于VIDP组(P < 0.05)。两组间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针对骨髓复发的儿童ALL,VMDP和VIDP再诱导方案均能获得较高的完全缓解率,且VMDP化疗方案引起的相关病死率更低,可作为儿童ALL骨髓复发再诱导方案的选择。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学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阳性(CNS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4月至2013年6月CNSI+ALL患儿66例临床资料,对不同化疗阶段即诱导期、巩固维持期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6例CNSI+ALL患儿中,诱导期50例,巩固维持期16例。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巩固维持期CNSI+患儿预后良好基因比例明显高于诱导期患儿(P < 0.05),巩固维持期患儿复发率明显高于诱导期患儿(P < 0.05)。21例CNSI+ALL患儿复发,其中诱导期10例,巩固维持期11例,巩固维持期复发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合并骨髓的复发比例明显高于诱导期复发患儿(P < 0.05),巩固维持期复发患儿脑脊液生化阳性率明显高于诱导期复发患儿(P < 0.05)。诱导期患儿无复发生存(RFS)率明显高于巩固维持期(P < 0.001),两组总体生存(OS)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ALL患儿CNSI+对不同化疗阶段RFS率有影响,但对OS率无明显影响;巩固维持期出现CNSI+的患儿复发率高,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目的 分析西安市30~36月龄幼儿肥胖遗传度,探讨4个与体重指数相关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在幼儿肥胖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西安市随机抽样的4个社区的30~36月龄幼儿1 637例为研究对象,对幼儿行体格测评,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用Falconer回归法计算幼儿肥胖的遗传度。共收集到297例行血生化检查幼儿的静脉血样本,其中肥胖/超重儿140例(肥胖/超重组),正常体重儿157例(正常体重组)。应用MassARRAY RS1000分型技术对CDKAL1基因rs2206734、KLF9基因rs11142387、PCSK1基因rs261967和GP2基因rs12597579位点进行检测,比较肥胖/超重组与正常体重组幼儿等位基因、基因型的分布差异,进一步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性、隐性遗传模型效益。结果 1 637例幼儿中,肥胖双亲的遗传度为83%±8%,源于母亲的遗传度为86%±11%,略高于源于父亲的78%±12%。rs2206734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rs261967位点基因型分布在肥胖/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幼儿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5);rs2206734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肥胖的风险低于纯合子CC个体(OR=0.24,P < 0.0125);rs261967纯合子GG个体肥胖的风险显著高于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OR=4.11,P < 0.0125)。结论 遗传因素在幼儿肥胖发病中起重要作用;CDKAL1基因rs2206734和PCSK1基因rs261967位点SNPs和西安市30~36月龄幼儿肥胖易感性相关。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2岁前静止脸试验(SFP)发声行为特征及其与确诊时ASD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43例7~23月龄可疑ASD患儿(可疑ASD组)及37例正常对照儿童(TD组),测量两组静止脸试验(SFP)下发声行为的时长及频率,随访至2岁,确诊34例ASD(ASD组)。使用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评估ASD组患儿症状严重程度,分析ASD组患儿2岁前发声行为特征及其与ASD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与TD组相比,ASD组SFP下有意义语言及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降低,朝向物发声时长增加(均P <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SD组总发声、非语言发声、呀呀学语、朝向人发声、朝向物发声时长及频率与ADOS语言和沟通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总发声、呀呀学语、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朝向物发声时长与ADOS相互性社会互动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总发声频率及呀呀学语时长、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与ADOS游戏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总发声及非语言发声频率、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与ADOS刻板行为和局限兴趣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总发声频率是ADOS语言和沟通维度的负向预测因子(P < 0.001);朝向人发声时长是ADOS相互性社会互动维度的负向预测因子(P < 0.05)。结论 SFP可以更好地突出ASD患儿2岁前的发声行为异常,且这些异常能够早期预测ASD症状的严重程度。
目的 探讨心电图T波振幅与儿童扩张性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的44例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LVEF分为LVEF ≥ 50%组(n=26)和LVEF<50%组(n=18),且对治疗后25例进行3~42个月(平均14±9个月)的随访。采用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仰卧位12导联体表心电图,程序自动分析结合人工干预测量12导联心电图T波振幅。结果 (1)T波振幅比较:LVEF<50%组较LVEF ≥ 50%组Ⅱ、V4、V5、V6导联T波振幅明显降低(P < 0.05)。LVEF增高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VEF增加>5%)治疗后aVR、V5、V6导联T波振幅明显增高(P < 0.05);LVEF不变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VEF增加≤ 5%)治疗后aVR导联T波振幅明显降低(P < 0.05)。(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Ⅱ、V4、V5、V6导联T波振幅对扩张性心肌病患儿LVEF<50%具有预测价值(P < 0.05)。当同时出现Ⅱ导联T波振幅≤ 0.20 mV、V4导联T波振幅≤ 0.40 mV、V5导联T波振幅≤ 0.3 mV、V6导联T波振幅≤ 0.30 mV时,预测扩张性心肌病患儿LVEF<50%的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76.0%。结论 心电图T波振幅可作为评估儿童扩张性心肌病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