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文版
  English Version
  ISSN 2096-9228(online)
ISSN 1008-8830(print)
CN 43-1301/R
 
 
2014年 16卷 7期
刊出日期 2014-07-15

早产儿营养专题
论著·临床研究
论著·实验研究
病例报告
综述
早产儿营养专题
661 早产儿营养支持难点与对策
蔡威
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在我国还相当普遍,如何对早产儿进行合理营养支持是新生儿科医生需关注的问题之一。该文介绍了早产儿肠外营养支持的途径选择和脂肪乳剂的选择、肠外营养应用时间及肠外营养相关的肝损害等并发症等问题。肠外营养相关的肝损害其机制仍不清,目前主要预防措施是尽早口服喂养、总热卡控制、积极抗感染等。
2014 Vol. 16 (7): 661-663 [摘要] ( 5501 ) [HTML 1KB] [PDF 1008KB] ( 1720 )
664 关注早产儿的营养与健康—国际早产儿喂养共识解读
王丹华
国际早产儿喂养共识发表在2013 年Journal of Pediatrics 第3 期增刊上,其内容涵盖了不同胎龄早产儿的能量、蛋白质、脂类和其他营养素的需求、早产儿生长的评估、早产儿母乳喂养、晚期早产儿和出院后早产儿的喂养推荐、小于胎龄儿的营养管理、重新认识围产期维生素A 和维生素D 的重要性、益生元与益生菌、免疫营养对肠黏膜防御机能的作用、早产儿喂养与远期代谢与心血管疾病等。共识的主要特点是:(1)以改善预后为目标,重视远期结局;(2)以胎龄为基础,个体化的营养策略;(3)以科学为依据,共识与争议并存。
2014 Vol. 16 (7): 664-669 [摘要] ( 7154 ) [HTML 1KB] [PDF 1080KB] ( 3049 )
670 新生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危险因素
冯琪
肠道外营养(PN)是危重新生儿救治的重要支持、治疗手段,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是其常见合并症。该文从非PN 营养成分及PN 营养成分相关角度综述新生儿PNAC 的危险因素。PNAC 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早产、小于胎龄、延长的PN、疾病(主要是新生儿败血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延迟喂养或低肠道内营养比例、持续PN 输注,以及氨基酸、脂肪乳种类/用量、能量供给量及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等。
2014 Vol. 16 (7): 670-673 [摘要] ( 6136 ) [HTML 1KB] [PDF 1064KB] ( 1721 )
674 母乳库的医学应用
刘喜红, 丁宗一
国外母乳库的发展已100 余年,曾于上世纪80 年代受艾滋病的影响导致大部分母乳库倒闭。随着对母乳成分及其优越性的重新认识,母乳库再次在全球迅速发展,并先后成立了北美母乳库协会以及欧洲母乳库协会,建立和修订了越来越完善的母乳库标准与指南。捐赠母乳对早产儿的临床疗效已不容质疑,欧洲儿科肝病、消化道疾病与营养学会明确指出:早产儿在无法获得生母母乳时,应推荐使用捐赠母乳。我国母乳库建立于2013 年,其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尚在进一步探讨之中。
2014 Vol. 16 (7): 674-678 [摘要] ( 5925 ) [HTML 1KB] [PDF 1077KB] ( 1649 )
679 早产母乳营养成分的分析
何必子, 孙秀静, 全美盈, 王丹华
目的 探讨早产儿母亲乳汁营养成分的特点及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2012 年11 月至2014 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产科分娩产妇170 人的母乳339 份,用MIRIS 母乳分析仪检测母乳中宏量营养素及能量,比较各组母乳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 (1)早产母乳中蛋白质含量:初乳> 过渡乳> 成熟乳(2.22±0.49 g/dL vs1.83±0.39 g/dL vs 1.40±0.28 g/dL;P<0.01); 初乳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低于过渡乳(分别为2.4±1.3 g/dLvs 3.1±1.1 g/dL,P<0.01;6.4±0.9 g/dL vs 6.6±0.4 g/dL,P<0.05;55±9 kcal/dL vs 62±8 kcal/dL,P<0.01)。(2)早产初乳蛋白质高于足月初乳(2.22±0.49 g/dL vs 2.07±0.34 g/dL,P<0.05)。(3)≤ 30 周早产初乳蛋白质含量最高(2.48±0.68 g/dL),与30+1~33+6 周组(2.11±0.25 g/dL)和≥ 34 周组(2.22±0.39 g/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0 周早产初乳能量显著低于30+1~33+6 周(51±6 kcal/dL vs 58±8 kcal/dL,P<0.05)。≤ 30 周早产过渡乳中碳水化合物显著高于30+1~33+6 周组和≥ 34 周组(P<0.05)。30+1~33+6 周成熟乳蛋白质显著高于≤ 30 周和≥ 34 周组(P<0.05)。结论 (1)早产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营养成分差异显著;(2)早产初乳蛋白质显著高于足月初乳,这种差异未能持续到成熟乳阶段;(3)不同孕周早产产妇母乳营养成分亦存在差异,以适应不同胎龄早产儿的营养需要。
2014 Vol. 16 (7): 679-683 [摘要] ( 6332 ) [HTML 1KB] [PDF 1165KB] ( 1696 )
684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乳对早产儿喂养和生长影响的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
余慕雪, 庄思齐, 王丹华, 周晓玉, 刘晓红, 施丽萍, 岳少杰, 钱继红, 孙建华
目的 通过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深度水解蛋白配方乳(eHF)对早产儿喂养和生长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2 年2 月至2013 年12 月入住国内8 家三甲医院的早产儿,根据喂养方案分组:(1)胎龄<32 周的早产儿,出生后用 eHF 喂养至生后10~14 d,后改为标准早产儿配方乳(SPF)喂养至出院;(2)胎龄32~34 周的早产儿,出生后用SPF 喂养,如生后6~8 d 有喂养不耐受,改用eHF 喂养7~14 d,再转为SPF 喂养至出院;(3)设立与上述胎龄相应的全程SPF 对照组。记录临床资料,比较各组的喂养情况、体格生长、血生化指标和主要并发症。结果 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共328 例。胎龄<32 周eHF 观察组胎粪排空时间短于SPF 喂养的对照组(P<0.05),且生后第1、2 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肠内营养达基础热卡(每日50 kcal/kg)日龄、部分肠外营养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出院时纠正胎龄等均大于对照组(P<0.05);但出院时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2~34 周的观察组发生喂养不耐受后用eHF,生后第2 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其相应的对照组(P<0.05);而肠内营养达基础热卡日龄、部分肠外营养时间大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EUGR 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HF 可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功能、加速胆红素代谢和排泄,且未增加EUGR 的发生。
2014 Vol. 16 (7): 684-690 [摘要] ( 7516 ) [HTML 1KB] [PDF 1370KB] ( 2266 )
691 中美两家医院早产儿营养策略的对照研究
李正红, 董梅, 王丹华, Cristina J Valentine
目的 对比中美两家医院的早产儿营养支持数据,以期找到差距及改善方法。方法 对2011年1 月至2012 年5 月北京协和医院儿科NICU(PUMCH 组)及2011 年1 月至2012 年1 月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辛辛那提大学医院NICU(CCHMC 组)收治的胎龄<32 周早产儿的肠内外营养数据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PUMCH 组74 例、CCHMC 组82 例纳入研究。PUMCH 组胎龄和出生体重均显著大于CCHMC 组(P<0.01)。PUMCH 组应用氨基酸和脂肪乳的总量均显著高于CCHMC 组[ 分别为58±30 g/kg vs 24.0(19.6,32.8)g/kg,P<0.01;35±16 g/kg vs 14.0(11.0,22.5)g/kg,P<0.01],肠外营养时间显著长于CCHMC 组[24±10 d vs 8.0(6.0,11.0)d,P<0.01]。PUMCH 组母乳喂养率显著低于CCHMC 组(10% vs 94%,P<0.01),达到足量喂养时间显著迟于CCHMC 组[22±9 d vs 12.0(10.0,14.0)d,P<0.01]。CCHMC 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显著高于PUMCH 组(13% vs 3%,P=0.018)。PUMCH 组败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CCHMC 组(32% vs 12%,P<0.01)。结论 PUMCH 组较CCHMC 组肠外营养时间延长、院内感染发生增加。需要推进强化母乳喂养、采取更积极的喂养方案以加快喂养进程。
2014 Vol. 16 (7): 691-695 [摘要] ( 5589 ) [HTML 1KB] [PDF 1212KB] ( 1326 )
论著·临床研究
696 181例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回顾性研究
黎江, 薄涛, 陈铁强, 匡晓妮, 喻忠, 张路, 曾宇东
目的 通过收集早产儿随访的Gesell 发育量表评价结果,分析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预后及可能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181 例早产儿及其母亲的资料,以及纠正年龄(CA)2 个月至1 岁时Gesell 发育量表测定的发育商(DQ)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出生体重(BW)<1 500 g 的早产儿,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等的DQ 值低于BW ≥ 1 500 g 的早产儿(P<0.05)。(2)胎龄(GA)<32 周的早产儿,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和个人社交的DQ 值低于GA ≥ 32 周早产儿(P<0.05)。(3)Gesell 5 个能区的DQ 值与GA、BW 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个能区的DQ 值与新生儿期多种并发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BW<1 500 g、GA<32 周早产儿是发生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和个人社交等行为问题异常的高危人群,需密切随访;严重的新生儿期多种并发症可能与长期不良神经系统预后相关联,需积极预防处理。
2014 Vol. 16 (7): 696-700 [摘要] ( 5573 ) [HTML 1KB] [PDF 1317KB] ( 1330 )
701 新生儿难治性惊厥STXBP1基因突变的研究 Hot!
刘黎黎, 侯新琳, 周丛乐, 汤泽中, 包新华, 姜毅

目的 探讨STXBP1 基因突变与不明原因新生儿难治性惊厥的关系。方法 应用直接测序法对11 例原因不明的新生儿难治性惊厥患儿进行STXBP1 编码区的突变检测。结果 11 例患儿中,1 例检测到STXBP1 基因突变。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突变位点c.1439C>T(p.P480L)。结论 在新生儿难治性惊厥患儿中,可检测到STXBP1 基因突变,为该类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4 Vol. 16 (7): 701-704 [摘要] ( 5970 ) [HTML 1KB] [PDF 1302KB] ( 1414 )
705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NSE和S-100B的影响
裴雪梅, 高然, 张国英, 林菱, 万胜明, 邱素清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NSE、S-100B 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40 例HIE 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 例)和EPO 治疗组(20 例),EPO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生后第2 天加用EPO,每日200 IU/kg 静脉注入,疗程7 d。另选择健康足月新生儿20 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3 组新生儿血清中NSE、S-100B 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2 组HIE 患儿血清中NSE、S-100B的水平高于正常新生儿(P<0.01),而2 组HIE 患儿之间血清中NSE、S-100B 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新生儿生后第9 天血清NSE、S-100B 水平均低于第1 天水平(P<0.01)。治疗后EPO 治疗组血清NSE、S-100B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动态检测血清中NSE、S-100B 的水平,可能有助于HIE 的早期诊断和判断HIE 脑损伤的修复程度;EPO 可能对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均有修复作用。
2014 Vol. 16 (7): 705-708 [摘要] ( 6389 ) [HTML 1KB] [PDF 1225KB] ( 1427 )
709 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灌洗治疗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林新祝, 赖基栋, 兰朝阳, 林雅茵
目的 研究猪肺表面活性物质(PS)气管内灌洗治疗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 年1 月至 2013 年6 月收治的重症MAS 足月儿136 例, 随机分为PS 气管内灌洗治疗组(灌洗组)和PS 气管内注入治疗组(注入组),每组68 例。灌洗组采用稀释后的PS 3~5 mL/次(12 mg/mL)气管内灌洗;注入组采用PS 原液200 mg/kg(首剂)气管内注入。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2、12、24、48 h的血气分析、OI 值、P/F 值的动态变化,以及两组患儿的上机时间、并发症、治愈率。结果 灌洗组在PS 使用后的12 h、24 h、48 h PaO2、PaCO2、OI、P/F 值均优于注入组(P<0.01)。灌洗组的上机时间短于注入组(P<0.01),平均应用PS 数量少于注入组(P<0.01);灌洗组治愈率(97%)高于注入组(88%)(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注入组(P<0.05)。结论 PS 稀释后进行气管内灌洗在改善通气和氧合方面优于PS 气管内注入,并可减少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2014 Vol. 16 (7): 709-713 [摘要] ( 6125 ) [HTML 1KB] [PDF 1312KB] ( 1623 )
714 脐血移植治疗37例儿童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单中心经验
栾佐, 唐湘凤, 吴南海, 徐世侠, 章波, 王凯, 杜宏
目的 探讨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UCBT 的37 例恶性血液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4 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9 例,幼年粒单细胞白血病5 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各3 例,急性混合型白血病2 例,淋巴肉瘤性白血病1 例。其中34 例非血缘相关,3 例血缘相关。HLA 配型6/6 相合5 例,5/6 相合12 例,4/6 相合11 例,3/6 相合9 例。移植中位年龄5.7 岁,中位体重20 kg。结果 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中位天数分别是12 d 和25 d,植入率分别为95% 和78%。中性粒细胞植入率与CD34+ 细胞数呈正相关(P=0.011)。血小板植入率与CD34+ 细胞数和有核细胞数均有关(分别P=0.001、0.014)。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为49%,慢性GVHD 为11%。随访中位时间54 个月,5 年移植相关病死率、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27%、57%和41%。结论 脐血移植是快速获得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之一,为恶性疾病患儿争取了治疗时间。
2014 Vol. 16 (7): 714-719 [摘要] ( 5200 ) [HTML 1KB] [PDF 1355KB] ( 1044 )
720 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性瘫痪尖足的疗效对比研究
牛国辉, 张晓莉, 朱登纳, 蔡志军, 李三松, 张玮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A 型肉毒毒素(BTX-A)腓肠肌注射对脑性瘫痪尖足的疗效。方法 痉挛型脑性瘫痪所致尖足患儿256 例按肌张力不同分为A、B 两组:A 组(肌张力1~2 级)147 例,随机分为BTX-A大剂量注射(A1 组,73 例) 和小剂量注射亚组(A2 组,74 例);B 组(肌张力3~4 级)109 例,随机分为BTX-A 大剂量注射(B1 组,55 例)和小剂量注射亚组(B2 组,54 例)。A1、B1 组给予BTX-A 6 U/kg,A2、B2 组给予BTX-A 3 U/kg。注射前及注射后1、3、6、12 个月进行改良的 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评定腓肠肌的肌张力及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M)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A1 和A2 组治疗前和治疗后Ashworth 分级和GMFM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 组大剂量注射BTX-A 可有效降低肌张力,改善下肢运功功能,与小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 两组患儿治疗后Ashworth 分级逐渐下降,治疗后3 个月时最低,之后逐渐恢复,治疗后12 个月分级恢复至治疗前水平;而两组治疗后GMFM 评分逐渐提高,治疗后12 个月评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性瘫痪尖足的患儿在进行BTX-A 注射时应根据肌张力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剂量。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患儿,采用大剂量注射则可更大程度地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2014 Vol. 16 (7): 720-724 [摘要] ( 5782 ) [HTML 1KB] [PDF 1370KB] ( 1446 )
725 染色体异常在儿童遗传咨询中的分析及8种新核型报道
欧珊, 欧惠, 唐斌, 陈少科, 徐钰琪, 郑陈光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儿童遗传咨询患儿中异常核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及G 显带的方法,对2009 年1 月至2012 年7 月进行儿童遗传咨询的601 例患儿行细胞遗传学及临床分析。结果 在601 例受检者中检出329 例异常核型,包括8 种人类染色体新核型,检出率为54.7%。329 例异常染色体核型中,数目异常317 例(96.4%),结构异常12 例(3.6%)。异常染色体核型在临床上多以唐氏综合征(245/329,74.5%)、发育迟缓(36/329,10.9%)、智力低下(10/329,3.0%)等表现为主。结论 发现了8 例罕见的染色体异常核型,为分析儿童遗传学研究及病因学分析提供了新的资源。
2014 Vol. 16 (7): 725-728 [摘要] ( 5055 ) [HTML 1KB] [PDF 1422KB] ( 1316 )
729 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9例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丁小芳, 钟礼立, 张兵, 林琳, 黄寒, 梁沫

目的 探讨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2 年9 例确诊为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影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特点、病原体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9 例患儿均以高热、咳嗽起病,在发病1~3 d 出现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一侧或双侧肺部呼吸音减低,肝脾肿大;合并呼吸衰竭6 例次、中毒性脑病6 例次、中毒性肝炎7 例次、休克3 例次、心力衰竭3 例次、肾功能衰竭2 例次。胸片或胸部CT 均表现为单个及多个肺叶段实变及不张, 4 例合并胸腔积液。纤支镜镜下均可见灰白色黏液栓堵塞支气管开口,吸出支气管样塑形物。9 例患儿均检出流感病毒(IFVs),以甲型流感病毒(IFV-A)为主(67%)。IFV-A 合并肺炎支原体及细菌的混合感染率为50%。3 例乙型流感病毒(IFV-B)感染患儿中,1 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9 例患儿均予抗感染、激素、丙种球蛋白及必要的呼吸支持治疗;均经纤支镜行内生异物取出及肺泡灌洗治疗;5 例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痊愈7 例,死亡2 例。结论 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临床与重症肺炎类似;流感病毒是其主要病原;治疗上除抗感染、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呼吸支持等常规治疗外,经纤支镜内生异物取出及早期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2014 Vol. 16 (7): 729-733 [摘要] ( 6053 ) [HTML 1KB] [PDF 1179KB] ( 1763 )
734 中山地区乡镇和城区3~14岁儿童喘息和慢性咳嗽问卷调查分析
黄东明, 肖晓雄, 付四毛, 骆翠媚, 王克明, 汪叶红, 冯垣辉, 阮健, 郑伯强, 黄娟, 黎敏, 崔碧云, 李岚, 黄桂珍, 郭小玲
目的 探讨中山地区不同生活环境3~14 岁儿童喘息和慢性咳嗽情况的发生特点。方法 按照2010 年全国0~14 岁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统一方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山市城区和乡镇3~14 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15 763 名儿童纳入研究,其中城区8 248 名,乡镇7 515 名;男童8 306 名,女童7 457 名。城区儿童既往喘息发生率高于乡镇儿童(6.6% vs 3.2%,P<0.05),城区和乡镇男童均高于女童(P<0.05)。城区儿童最近1 年喘息发生率高于乡镇儿童(2.8% vs 1.5%,P<0.05),城区和乡镇男童均高于女童(P<0.05)。城区儿童曾有咳嗽持续1 个月的发生率高于乡镇儿童(7.9%% vs 3.1%,P<0.05)。上述3 个症状的发生率均以6 岁以前发生率较高,各年龄组间的比较,除城区和乡镇女童最近1 年喘息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山地区3~14 岁儿童喘息和慢性咳嗽的发生具有年龄、性别和居住区域的差异,表现为6 岁以前发生率较高,城区高于乡镇,男童高于女童。
2014 Vol. 16 (7): 734-739 [摘要] ( 5450 ) [HTML 1KB] [PDF 1590KB] ( 997 )
740 川崎病患儿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赵建美, 王晓华
目的 探讨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川崎病(KD)及其冠状动脉损害(CA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42 例KD 患儿急性期、缓解期血清AECA 和ANCA 水平,并行心脏超声心动图了解CAL 发生情况。随机选取20 例因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和15 例外科择期手术患儿分别作为发热对照组和普通对照组。结果 急性期KD 组AECA、ANCA 水平均显著高于两对照组(P<0.01)。与急性期相比,KD 组缓解期血清ANCA 水平下降(P<0.01),但仍高于发热对照组和普通对照组(P<0.05)。伴有CAL 的KD 患儿急性期血清ANCA 水平明显高于无CAL 患儿(P<0.01),且伴CAL 患儿血清ANCA 与左冠脉内径与主动脉瓣环内径比值呈正相关关系(r=0.88,P<0.01)。结论 AECA、ANCA 可能参与了KD 血管炎及其CAL 的发生。急性期血清AECA、ANCA 对早期难以确诊的KD 有参考价值,ANCA 水平异常增高对CAL 有一定的预警价值。
2014 Vol. 16 (7): 740-744 [摘要] ( 5645 ) [HTML 1KB] [PDF 1588KB] ( 1245 )
745 西地那非治疗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疗效和安全性的初步评估
夏燕亮, 颜维孝, 陈宏
目的 观察西地那非治疗对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AH)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0 月连续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的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合并重度PAH 患儿50 例(年龄2 个月至2 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西地那非治疗(剂量为每日1 mg/kg,分3 次口服,连服7~10 d)。记录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气、血常规和血生化等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平均肺动脉压的下降程度、动脉血氧分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及氧合指数的上升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体动脉压、血常规、血生化指标等均无明显变化(P>0.05),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西地那非治疗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合并重度PAH,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患儿的心功能,且无不良反应,初步安全性评估良好。
2014 Vol. 16 (7): 745-748 [摘要] ( 6137 ) [HTML 1KB] [PDF 1303KB] ( 1420 )
749 TGF-β1在儿童原发性IgA肾病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
朱洪涛, 茹凉, 郭艳芳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l)在儿童原发性IgA 肾病(IgAN)患儿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8 年5 月至2012 年10 月间经肾活检诊断为原发性IgAN 的30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另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其血和尿中TGF-β1 的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肾组织中 TGF-β1 蛋白的表达,并进行血、尿和肾组织中的 TGF-β1 三者之间及其与各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 IgAN 患儿血、尿的 TGF-β1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的TGF-β1 的表达与肾组织病理分级的严重性有关(r=0.557,P=0.001);肾脏组织中 TGF-β1 的表达与肾组织病理分级密切相关,且随着其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增加(r=0.682,P<0.01),血液中 TGF-β1 与肾脏组织中TGF-β1 的表达不相关(r=0.038, P=0.844)。结论 IgAN 患儿尿TGF-β1 的值与IgAN 病理分级的严重程度相关,临床检测尿TGF-β1 可能对评定慢性肾病进展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014 Vol. 16 (7): 749-753 [摘要] ( 4968 ) [HTML 1KB] [PDF 2129KB] ( 1072 )
论著·实验研究
754 新生儿期不同剂量双酚A暴露对雌性大鼠青春发育的影响
杨帆, 陈临琪, 金美芳, 周文文, 吴海瑛
目的 研究新生儿期不同剂量双酚A(BPA)暴露对雌性大鼠阴道开口时间(VOD)和下丘脑Kiss-1 基因、卵巢雌激素受体(E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新生雌性Sprague-Dauley 大鼠随机分为6 组,即空白对照组、溶剂组、17β-雌二醇组(17β-estradiol,E2,10 μg/d)、低剂量BPA 组(每日25 μg/kg)、中剂量BPA 组(每日50 μg/kg)和高剂量BPA 组(每日250 μg/kg),在生后0~6 d(PND 0~6)经皮下注射每日给药。记录VOD,并于当天处死,取出下丘脑、卵巢并称重,计算下丘脑、卵巢脏器系数。通过real-time PCR 的方法测定下丘脑Kiss-1 mRNA 和卵巢中ERα mRNA、ERβ mRNA 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E2 组、中、高剂量BPA 组VOD 提前;E2 组下丘脑Kiss-1 mRNA、卵巢ERβ mRNA 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新生儿期每日50 μg/kg 及250 μg/kg BPA 暴露可引起的大鼠青春期启动提前,但并非通过Kiss-1 基因表达改变来实现;新生儿期每日25 μg/kg BPA 暴露未引起大鼠青春期启动提前。
2014 Vol. 16 (7): 754-758 [摘要] ( 5655 ) [HTML 1KB] [PDF 1476KB] ( 1448 )
759 甲磺司特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及IL-5的影响
刘丹, 李云, 钟礼立, 谭钰嫔
目的 探讨甲磺司特(suplatast tosilate, IPD) 对哮喘大鼠IL-5 水平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50 只雄性成年Sprague-Dawley 大鼠(4 周龄)随机分为5 组:对照组、模型组、布地奈德组、IPD 早期干预组和IPD 晚期干预组,每组10 只。采用卵清白蛋白(OVA)致敏、激发,建立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炎症模型。观察肺泡灌洗液(BALF)炎性细胞总数和EOS 百分比,RT-PCR 检测肺组织IL-5 mRNA 的表达,ELISA测定BALF 上清液中IL-5 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BALF 中炎性细胞总数及EOS 百分比、IL-5 含量及肺组织IL-5mRNA 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 0.05),IPD 干预组和BUD 组各指标均较模型组下降(P<0.05)。结论 IPD 可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反应,可能与其抑制 IL-5 mRNA 的转录有关。
2014 Vol. 16 (7): 759-763 [摘要] ( 5048 ) [HTML 1KB] [PDF 2488KB] ( 977 )
病例报告
764 新生儿睾丸附睾炎合并阴囊脓肿1例报告
叶启翔, 王萍, 陶莉, 陈晓文, 周伟
2014 Vol. 16 (7): 764-764 [摘要] ( 4476 ) [HTML 1KB] [PDF 928KB] ( 1116 )
765 以甲亢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1例报告
于蒲, 张静静, 潘凯丽
2014 Vol. 16 (7): 765-766 [摘要] ( 4378 ) [HTML 1KB] [PDF 1065KB] ( 1102 )
767 新生儿挤压伤致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报告
王文华, 徐丁, 韩亚梅, 万倩
2014 Vol. 16 (7): 767-768 [摘要] ( 4468 ) [HTML 1KB] [PDF 1456KB] ( 1142 )
综述
769 急进型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研究进展
章薇, 陈超
急进型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AP-RO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其眼底特征表现为视网膜后极部血管扩张迂曲严重,并累及所有象限,而且病情进展非常迅猛。随着越来越多的AP-ROP 病例被发现,并且治疗效果相对差,使AP-ROP 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哪些早产儿更易患病?如何做到早期诊断?是否有更好的治疗技术?国内外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探索。该文对AP-ROP 的危险因素、筛查、临床诊断、治疗的临床研究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2014 Vol. 16 (7): 769-773 [摘要] ( 6143 ) [HTML 1KB] [PDF 1462KB] ( 1334 )
774 β地中海贫血高凝状态的发病机制及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吕荣钰, 文飞球, 于洁
该文综述了β 地中海贫血(简称β 地贫)患者高凝状态的发病机制,包括血小板活化、红细胞膜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加及铁过载等;详述了β 地贫患者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的临床依据、脾切除术对高凝状态的影响以及相关临床表现;讨论了β 地贫中间型患者血栓栓塞性事件的防治措施,包括输血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避免或延迟脾切除术以及一些处在探索阶段的治疗方式。
2014 Vol. 16 (7): 774-778 [摘要] ( 6351 ) [HTML 1KB] [PDF 1480KB] ( 1987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杂志简介
编委成员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立文悉通 - 专业SCI论文服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丁香客
中国新闻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美国PubMed
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话:0731-84327402  传真:0731-84327922 E-mail: cjcp1999@cs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湘ICP备170217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