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估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足月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 (EOS)的影响。方法 78例足月EOS新生儿设为研究组 (EOS组),60例无感染相关临床和/或实验室表现的健康足月新生儿设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及其母亲均在产后72 h内采血进行25-羟基维生素D (25-OHD)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及母亲孕期维生素D补充情况。结果 两组母亲和新生儿之间血清25-OHD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 (EOS组:r = 0.797,P < 0.01,对照组:r = 0.929,P < 0.01)。EOS组新生儿及其母亲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1)。EOS组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1),而母亲孕末期3个月补充足量维生素D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1)。结论 低血清25-OHD水平与足月新生儿EOS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目的 探讨抗生素临床应用控制对新生儿血源性感染病原学及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抗生素临床应用控制前后 (2010年vs 2013年)新生儿血源性感染病例的病原菌特点及其耐药情况和临床转归。结果 2013年的血源性感染收治率、血源性院内感染发生率 (6.47%,0.70%)均高于2010年 (2.78%,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但两年间新生儿血源性感染病例的临床转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年间血培养检出前4位的病原菌均为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和大肠埃希菌;两年间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年间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RS)或β-内酰胺酶阳性的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抗生素临床应用控制方案的实施对血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无显著影响,但可以促进血源性感染患者的病情恢复。
目的 通过检测和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基因外显子7 (exon7)区域上是否存在基因变异,探讨其与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祖上三代都居住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汉族NRDS患儿47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民族和同群体中未发生NRDS的新生儿47例为对照组。通过PCR基因分析技术检测SP-B基因外显子7区域上有无突变,以及SP-B外显子7 (R236C)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结果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新生儿中,SP-B基因外显子7区域无突变发生;SP-B外显子7 (R236C)位点基因型均可检出两种基因型 (CC、CT),两组中均未检出TT基因型。病例组CC和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2%和28%,C等位基因频率为85%,T等位基因频率为15%。对照组此两种基因型分别为85%和15%,C等位基因频率为93%,T等位基因频率为7%。病例组与对照组此位点基因多态性相比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NRDS患儿的SP-B基因第7外显子未发现基因突变。未发现SP-B基因外显子7 (R236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该地区汉族NRDS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
目的 分析儿童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因素,评价哮喘评估指标的实用性。方法 选取185例哮喘患儿,采用问卷及肺功能检测的方法,分析儿童哮喘控制水平及影响因素,以及评估指标与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85例患儿中,完全控制的139例 (75.1%),部分控制的36例 (19.5%),未控制10例 (5.4%)。是否规范吸入糖皮质激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对哮喘控制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FEV1%)、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以及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 (C-ACT)、儿科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 (PAQLQ)得分等哮喘检测指标在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和未控制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哮喘患儿FEV1%与C-ACT、PAQLQ呈正相关性 (r = 0.214、0.312,P < 0.05),而与FeNO水平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r = -0.18,P > 0.05)。结论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依从性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是儿童哮喘控制的影响因素。联合FEV1%、FeNO水平以及C-ACT、PAQLQ评分等多个指标评估哮喘控制水平,更有利于儿童哮喘的临床诊疗。
目的 研究便携式超声心输出量监护仪 (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USCOM)在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USCOM分别测量29例重症肺炎患儿 (观察组)及43例轻症肺炎患儿 (对照组)心功能相关指标,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并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心率、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速度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速度峰值、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应用USCOM可快速、简便、准确、动态了解重症肺炎患儿的心功能状态及患儿整体循环状态,为诊断、治疗及评估病情提供依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目的 初步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 (Tregs)在儿童重症化脓性脑膜炎病程早期的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入住PICU的39例严重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儿入院后12 h内血Tregs降低与否分为无Tregs降低组和Tregs降低组 (Tregs计数<410个/mm3为降低),分析早期Tregs改变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转归的关系。结果 39例患儿中,13例 (33%)Tregs比例明显下降 (<31%),18例 (46%)Tregs绝对计数下降 (<410个/mm3)。4例病死患儿均来自于Tregs降低组。与无Tregs降低组比较,Tregs降低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低于正常的比例更高,血清降钙素原升高更显著 (P < 0.05)。结论 儿童重症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早期Tregs可能受到抑制,这与患儿炎症反应更重、病死率更高有关。
目的 探讨口服锌制剂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及对后续3个月内再发腹泻的预防作用。方法 103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补锌治疗组 (51例)及常规治疗组 (52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补锌治疗组加服葡萄糖酸锌颗粒10 d。观察两组治疗72 h后的疗效、阳性症状消失所需的时间和肠道外脏器损害的恢复情况;同时随访观察两组患儿在后续3个月内再次腹泻的发生率。结果 补锌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 (90% vs 75%,P < 0.05)。补锌治疗组治疗后高热、呕吐以及腹泻的持续时间均短于常规治疗组 (P < 0.05)。后续3个月内补锌治疗组再次腹泻以及严重腹泻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P < 0.05)。结论 口服锌制剂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有显著疗效,同时可降低患儿后续3个月再次发生腹泻的可能性以及减轻再发腹泻的严重程度。
目的 研究Wnt通路中Wnt通路抑制因子1 (Wif-1)和β连环蛋白 (β-catenin)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表达及可能的作用。方法 收集初发并且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完全缓解的35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治疗前作为初发组,第33天达完全缓解时作为缓解组,对照组为15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RT-PCR方法检测Wif-1和β-catenin mRNA的表达,ELISA法测Wif-1蛋白的表达。结果 初发组Wif-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缓解组,β-catenin m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 (P < 0.05)。在初发组和缓解组,高危患儿的β-catenin mRNA表达均高于中危和低危患儿,Wif-1 mRNA、蛋白表达低于中危和低危患儿 (P < 0.05)。在初发组和缓解组,T-ALL患儿β-catenin mRNA的表达高于B-ALL患儿,Wif-1 mRNA、蛋白表达低于B-ALL患儿 (P < 0.05)。各组Wif-1和β-catenin mRNA表达呈负相关 (P < 0.05)。结论 Wif-1表达下降、β-catenin表达增高是儿童急淋发病机制之一,Wif-1下降和/或β-catenin增高的程度可能与预后相关。
目的 调查湖南省农村学龄儿童2012~2015学年的营养健康状况,评价“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简称“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效果。方法 对湖南省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6~14岁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分析该计划实施后其营养状况的变化趋势。资料来源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系统”内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2012~2015年4个学年的监测数据。结果 2015年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除6岁组女性身高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外,其余各年龄组学龄儿童身高、体重平均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生长迟缓率呈下降趋势 (P < 0.05),但消瘦率上升 (P < 0.05);同时超重/肥胖率呈上升的趋势 (P < 0.05);贫血率呈下降趋势 (P < 0.05)。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在湖南省农村学龄儿童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使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现象尚同时存在,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学龄儿童营养改善措施,改善儿童营养状况。
9岁男孩,左下肢外伤后疼痛5 d,发热、全身疼痛2 d入院。当地医院行左下肢X片未见异常,肺部CT示双肺多发结节,肾上腺CT示左肾上腺明显增粗,并出现全身小疱疹及间断胡言乱语,血压升高达155/93 mm Hg,疑诊嗜络细胞瘤转入我院。入院时血压86/44 mm Hg,全身皮肤散在斑丘疹及疱疹,全身触痛并浅表静脉显露,舌右侧白色脓苔覆盖,腹肌紧张,左下肢未见皮肤破损,强迫伸直位,膝关节以下肿胀明显,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降低,低蛋白血症并肌酶大幅升高。CRP 348 mg/L,PCT>100 ng/mL,胸腹盆腔CT:两肺多发斑片及结节,脾大。左膝关节、左胫骨骨膜下穿刺液、血培养及骨髓培养均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给予抗休克,万古霉素抗感染,左胫骨骨髓炎病灶清除及持续冲洗引流等治疗,仍反复寒颤高热,皮下及肺部结节增多,于入院后第8天加用利奈唑胺治疗后体温于入院后第24天恢复正常,皮下结节和肺部结节逐日减少并消失,疗程共两个月、痊愈停药。
目的 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新生大鼠脑神经元凋亡及Bax、Bcl-2蛋白的影响。方法 7日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N)+生理盐水 (NS)、HIBD+NS、N+脐血单个核细胞 (UCBMC)及HIBD+UCBMC组。N+UCBMC与HIBD+UCBMC组侧脑室注入3×106个UCBMC,N+NS与HIBD+NS组注入等体积NS。移植后7 d采用NeuN/活性Caspase-3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TUNEL法观察大脑皮层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观察脑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 HIBD+NS组的NeuN+活性Caspase-3+DAPI+细胞及TUNEL+DAPI+细胞均多于N+NS和N+UCBMC组 (P < 0.01);HIBD+UCBMC组的NeuN+活性Caspase-3+DAPI+细胞及TUNEL+DAPI+细胞均少于HIBD+NS组 (P < 0.01)。HIBD+NS组的Bax蛋白表达高于N+NS与N+UCBMC组,Bcl-2蛋白低于N+NS与N+UCBMC组 (P < 0.01);而HIBD+UCBMC组的Bax蛋白较HIBD+NS组降低 (P < 0.01),Bcl-2蛋白则高于HIBD+NS组、N+NS和N+UCBMC组 (P < 0.05)。结论 HIBD新生大鼠侧脑室移植UCBMC可以减轻神经元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目的 探讨需肌醇酶1 (IRE1)介导的内质网应激通路与高氧暴露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AEC Ⅱ)凋亡的关系。方法 原代培养早产大鼠AEC Ⅱ,随机分为空气组和高氧组,建立高氧细胞损伤模型。在24、48及72 h收集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IRE1、X盒结合蛋白1 (XBP1)及C/EBP同源蛋白 (CHOP)mRNA及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CHOP表达。结果 随着给氧时间延长,高氧组AEC Ⅱ伸展呈不规则形,出现空泡样改变;高氧组AEC Ⅱ凋亡率与同时间点空气组比较明显增加 (P < 0.05);随着氧暴露时间延长,高氧组GRP78、IRE1、XBP1及CHOP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且较同时间点空气组明显上升 (P < 0.05);高氧组CHOP荧光强度高于同时间点空气组。高氧组CHOP蛋白表达与AEC Ⅱ凋亡率、IRE1及XBP1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r = 0.97、0.85、0.88,均P < 0.05)。结论 高氧所致AEC Ⅱ凋亡可能是通过激活IRE1-XBP1-CHOP通路来实现。
目的 观察瞬时电位感受器香草酸受体1 (TRPV1)通道活性改变对哮喘模型小鼠气道炎症程度的影响。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辣椒素 (TRPV1激动剂)组、辣椒平 (TRPV1拮抗剂)组、地塞米松组。采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混合液腹腔注射致敏并雾化激发构建哮喘小鼠模型。辣椒素、辣椒平和地塞米松组分别在每次激发前30 min腹腔注射辣椒素 (30 μg/kg)、辣椒平 (10 μmol/kg)及地塞米松 (2 mg/kg)。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部炎症程度;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 (BALF)中IL-8和IL-13的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TRPV1 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 与哮喘组比较,辣椒平组和地塞米松组肺部炎症程度减轻,辣椒素组炎症程度明显加重。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辣椒素组小鼠BALF中IL-13、IL-8含量及肺组织TRPV1 mRNA表达明显增加 (P < 0.05);与哮喘组比较,辣椒平组、地塞米松组BALF中IL-13、IL-8含量及肺组织TRPV1 mRNA表达明显降低 (P < 0.05),辣椒素组BALF中IL-13、IL-8含量明显增加 (P < 0.05)。结论 TRPV1通道激活剂和通道抑制剂可影响哮喘小鼠肺部炎症程度。地塞米松可能通过调节TRPV1水平减轻气道炎症。
目的 探讨过表达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 (TREM-2)对哮喘模型小鼠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 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哮喘组、空载体组和TREM-2过表达组 (n=10)。采用卵白蛋白 (OVA)致敏及激发建立哮喘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致敏液,空载体组和TREM-2过表达组分别转染腺病毒载体和TREM-2腺病毒。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REM-2、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MMP-9、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 (ADAM)33和ADAM8的表达。收集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计数、分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血清总IgE水平及BALF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小鼠TREM-2 mRNA及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 (P < 0.05);Th2细胞因子及总IgE水平升高 (P < 0.05);总细胞数及分类细胞数增多 (P < 0.05)。与哮喘组相比,过表达TREM-2组Th2细胞因子及总IgE水平下降 (P < 0.05);总细胞及分类细胞数减少 (P < 0.05);与气道重塑相关的MMP-2、MMP-9、TGF-β1、ADAM8和ADAM33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调 (P < 0.05)。结论 TREM-2过表达减轻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从而为儿童哮喘的防治提供潜在的新靶点。
目的 研究KyoT2对哮喘小鼠气道平滑肌细胞 (ASM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卵白蛋白 (OVA)诱导BALB/c小鼠建立哮喘气道重塑模型后,行ASMC分离和培养,并以原代培养的正常小鼠ASMC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和哮喘组小鼠ASMC中KyoT2的表达。哮喘小鼠ASMC转染pCMV-Myc (空载体组)和过表达KyoT2质粒pCMV-Myc-KyoT2 (KyoT2过表达组)48 h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KyoT2 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MTT法和BrdU法检测ASMC增殖;采用Transwell法检测ASMC的迁移。Western blot用于检测过表达KyoT2对RBP-Jκ、PTEN和AK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ASMC中KyoT2表达下调,KyoT2过表达组ASMC中KyoT2表达显著上调 (P < 0.05)。与空载体组比较,KyoT2过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 (P < 0.05);且KyoT2过表达能下调RBP-Jκ和AKT的表达,上调PTEN的表达 (P < 0.05)。结论 KyoT2抑制哮喘ASMC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负调控RBP-Jκ/PTEN/AKT信号通路来实现。
现已认识到百日咳是一个影响全年龄段人群的疾病,现行不分年龄段的“一刀切”式的诊断标准存在明显局限性,不利于及时地开始个体治疗和阻断传播的工作。全球百日咳计划 (Global Pertussis Initiative,GPI)专家组于是拟定了新的百日咳诊断标准建议。该讲座结合相关研究,综合分析了现行标准的不足,并详细介绍了GPI提出的百日咳诊断建议。